旅游是世界公认的“绿色”产业、朝阳产业,红色旅游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大力发展红色旅游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现代化建设中具有特殊的地位。也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践行党的群众路线的重要平台和丰富载体。
所谓红色旅游,是指把从中国共产党成立后的历史阶段,包括土地革命、红军长征、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重要革命纪念地、纪念馆、纪念物及其所承载的革命精神,作为旅游资源开发和利用,组织接待旅游者进行参观游览,学习革命历史知识,接受革命传统教育和振奋精神,放松身心,增加阅历的旅游活动。
第一、景区规划超前化,规划引领,目标明确,主题鲜明
红色旅游规划要为红色旅游的开展确定开发目标、原则和措施,避免无序开发对环境的破坏。
1、规划要体现鲜明主题
红色旅游景区规划是深度开发红色旅游的前提。
(1)主题须锤炼。红色景区的主题要从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时空中找寻最准确的语言意象。如伟人故里,红色摇篮主题,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所锤炼的主题,对红色旅游所在地的景区起到了很好的宣传、推介、支撑作用。锤炼一是要准。准确地融入历史脉络,昭示未来。二是要精。主题不是产品说明书,而是一张名片,文字要简短、朗朗上口、容易记忆。三是要新。有新意方能有魅力。锤炼的主题务必体现鲜明特性和深刻内涵。
(2)主题须鲜明。景区规划中主题鲜明,一是对比度高。因地、因物、因时、因景而论,走出千篇一律,雷同相似的怪圈。二是可信度强。顾客通过对主题的接触、认知和感悟,能产生强烈地可信度,这样的主题才是成功的。
2、规划要坚持三大原则
(1)规划的可行性。规划要从景区的感召力、吸引力、影响力出发,对红色旅游在社会的认知度和认可度进行科学估计。
(2)规划的科学性。规划的各项目标、措施、步骤等,需有切实的客观依据。对规划设计的具体内容,以竞标的形式向社会发布,经专家评审组评选出最佳方案。规划方案敲定后,再度进行修缮整理,力求规划具有前瞻性和可操作性。尽量减少投资失误。
(3)规划的超前性。规划适度超前,着眼长远,照顾当前,不囿于眼前。宜以5—15年为短期目标。
3、规划要把握市场定位
在世界市场、全国市场、城市市场中找准位置,恰当定位,可以较好地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特别是考虑到服务对象的群体特性、职业、身份、地域、文化、背景等因素,力求规划细致,易操作,有特色,上档次,创名气。
4、规划要包含完整内容
(1)红色景区或纪念地概况 (2)红色景区或纪念地开发建设的必要性及意义 (3)红色景区或纪念地开发建设的原则 (4)红色景区或纪念地旅游容量预测 (5)客源和市场分析 A、客源市场分析:域区人口按50%出游率计算,农村人口按8%计算,邻近地区按2%计算,其它风景区客源按2%计算。 B、游客规模预测:综合分析评估前3年游客增长率为100%,第4—5年游客增长率为75%,第6—7年游客增长率为50%,第8—9年游客增长率为25%,第10年游客增长率为10%,此后处于基本稳定状态。 (6)红色景区或纪念地建设项目设想 (7)红色景区或纪念地开发建设的资金筹措和投资估算。 (8)红色景区或纪念地开发建设的可行性综合分析与结论
第二、红色资源丰富化,资源加工,精心利用,永续发展
1、红色资源的基本共性。全国各地的红色旅游资源大多分布在革命老区,具有唯一性和不可替代性,红色旅游资源跟历史的紧密关系,又使其具有历史性和纪念性。 2、红色资源的初步加工。红色旅游的资源加工,要论证当地是否有红色事件,红色人物,红色故事。全面彻底地挖掘资源,将分散的,零碎地资源初步加工成系统的、完整的资源锁链,并进行有机沟通,形成资源链条。 3、红色资源的精心利用。各类红色资源可以巧妙地加以点题,精心地加以利用。达到以少胜多,以小胜大,以次胜主的效果。千方百计扩展产品链条,与当地的观光、休闲、度假旅游产品相连接,并向其他旅游形态转变。 4、红色资源的永续发展。红色资源要在保护中开发,开发中保护。对红色资源的发展要坚持科学发展观,实现资源的保值增值和永续存在。 5、红色资源的丰富完善。征集革命文物,更新文物陈列工作,新建展示屏、纪念碑、烈士陵园、广场,改造旧址,恢复原貌,新建陈列场馆、群雕和大型停车场,更新展陈内容,制作三维动画,增添声、光、电等现代化表现形式。
第三、投资主体多元化,资金带动,项目滚动,政策推动
1、红色旅游开发需要资金带动。红色旅游资源的开发主体获得开发资格应有准入条件。对开发主体的选择确认可以采用多种方式。如协商,要约谈判,竞争谈判,公开竞标等。红色旅游开发的投资融资渠道可以多元化,实现开发目的。
一是申请银行信贷。开发商可以凭借旅游资产作为抵押或质押:如土地使用权、开发经营权、门票预期收入或其他收费权益。 二是私募资金融资。开发主体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定向私募,也可以吸纳新的合伙人或发起人,增资扩股,引资融资。 三是整体项目招商。红色旅游开发主体在开发实践中,设立若干个子项目,详细制作子项目的商业计划书,招商项目材料。以项目招商融资。同时,进行多种多样的合成开发,合资开发,转让开发。 四是信用垫资招商。开发中的工程建设,可以通过工程队的垫资,达到开发目的。工程垫资可以达到总额的30%—40%,甚至更多。 五是产权转让招商。资源是固定的,但产权可以流动,包括景区的行、游、住、食、购、娱等,景区的交通运输、酒店服务、餐馆服务、休闲娱乐等,在产权上大有文章可做。
2、红色旅游开发需要项目滚动。红色旅游市场的培育是一个渐进的过程。红色旅游项目开发也可以进行项目滚动开发,循序渐进,既可培育市场,又可规避风险,还可积累经验。
3、红色旅游开发需要政策推动。各级旅游部门在当地政府的领导下,着重打破旅游的区域、交通、制度和规划障碍。坚持旅游开发的“八同”原则:即规划同绘、资源同用、信用同享、设施同建、市场同拓、节庆同办、产业同兴和环境同保。
第四、基础设施完善化,基本建设,因地制宜,适量适度
景区基础设施的逐步完善,首先要改善设施。重点保护和修缮一批革命旧居旧址,并向社会有序开放;开展环境整治,在不改变周边环境风貌的基础上,规范参观游步道,设立指路标识,改造参观停车场,兴建生态公厕,配套相应服务。其次,要因地制宜。基础设施可以考虑简便适用,因地制宜。根据客源、客流和产值的变化而设计,切忌贪大求洋,背离市场规律和价值规律。追求开发效益的最大化。再次要优质开发。增设附属服务游览区,从厕所、电话亭、景点道路的布线,到路灯、座椅、说明碑、指路牌等设施的图案、设计、选材、色彩等都应以游客的满意为标准。
第五、民俗民风旅游化,地域文化,游中见乐,寓教于游
发展红色旅游不是追求开展片面的,单一的,简单化的红色旅游活动。而是可以充分地利用当地的自然社会禀赋,进行适度的多元化发展。
1、红色旅游与民俗旅游相结合
全国民俗民风千差万别,各有千秋,具有厚重的历史文化积淀和民俗民风气息。例如:红色歌谣、表演、地方小吃、木屋吊脚楼等具有浓郁地域特色。在发展红色旅游时,进一步地丰富民族节庆游,民俗寻踪游,古镇探秘游,农业观光游,城郊农家游,徒步探险游,登山休闲游,牧场放牧游等。
2、红色旅游与休闲产业相结合
休闲产业是指与休闲密切相关,受休闲带动影响的产业形态和产业领域。主要是指以旅游业、文化业、娱乐业和体育业为组成主体的经济活动和产业链条(也称产业系统),由有明确分工的产业集群和产业链条组成。
红色旅游与方兴未艾的休闲产业有机对接起来,可以实现各种产业资源的最佳配置。积极发展红色旅游带动下的周末游、家庭游、保健游、科技游、教育游、工业游、农业游、体育游、文化游、都市游。红色旅游与休闲产业融合后,势必进一步有效地带动酒店、航空、铁路、出租车、餐饮、银行、保险、电信、旅游纪念地、建筑等产业的大发展。
3、红色旅游与生态旅游相结合
生态旅游的目标是保护自然资源和生物的多样性,维持资源利用的可持续性,实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主要依托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地质公园、风景名胜区等发展起来。2001年对全国100个省级以上自然保护区的调查结果显示,已有82个保护区正式开办旅游,年旅游人次在10万人以上的保护区达12个。
在红色旅游的基础上,增加观鸟,自行车旅游,自驾车旅游,漂流旅游,滑雪旅游,沙漠探险,登山探险,自然考察,海洋之旅等。生态旅游形式从原始的自然景观发展到半人工生态景观,旅游对象包括原野、冰川、自然保护区,农村田园景观等,生态旅游形式包括游览、观赏、科考、探险、狩猎、垂钓、田园采摘及生态农业生产活动等。红色旅游“认识历史”,生态旅游“认识自然”,民俗旅游“认识社会”。
在景区开发过程中坚持循环经济的模式,即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积极推进清洁能源的利用,节能设施的开发,绿色餐馆标准的实施,饭店餐馆与景区污水的处理,污水回收技术的采用,生态步道的建设,无水生态厕所的修建,天然河流的保护,景区空气污染的控制,景区植被恢复和野生动物保护的工程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