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红军蒲文清(后排左)和丈夫、红军何炳文(后排右)及三个孩子在延安。(何丽供照)
女红军蒲文清和三个现已退休的“延安娃”。(何丽供照)
女红军蒲文清(后排左二)因工作成绩突出受到毛主席和周总理的接见。(何丽供照)
女红军蒲文清和学生们在一起。(何丽供照)
全国优秀演职人员复排红色经典话剧《万水千山》媒体见面会2011年1月10日在人民大会堂举行,老红军王定烈(右)、王定国(中)、蒲文清(左)参加了见面会。(中红网江山摄)
女红军蒲文清灿烂的笑容。(何丽供照)
1964年冬天,蒲文清、罗屏(原中宣部副部长张际春同志夫人。夫妻文革被四人帮迫害致死)黄玲(任荣将军夫人)谭新华、彭克昌、贺玲六位红军老战友合影
这是六十年代初,在北京的部分老红军合影
老红军唱红歌
上、杨林、彭克昌、党之光、蒲文清、李克良,下左王克、蒲文清、李克良、贺玲,右王定国、权威华、蒲文清
永远的记忆
为人民服务
穿越时刻的歌—博物馆收藏母亲抄写的歌本
母亲生前的床铺
相亲相爱
蒲文清是一位有着非凡革命经历和传奇故事的红军女战士。1918年7月18日,她出生在四川巴中蒲田湾一个贫苦农民的家里。1933年9月加入中国工农红军,跟随红四方面军88师医院长征,经历了两次爬雪山、过草地,时任护士排长。1934年在长征路上,她加入了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7年在延安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在延安的十年,在解放战争,以及在建国至今的60多年里,这位忠诚的、坚强的、乐观向上的共产党员战士,始终以她为群众服务的行动在书写她人生的传奇,并深受人们的爱戴。2011年6月26日,蒲文清因病离世。
何丽是蒲文清的长女。她出生在红色根据地延安,自小跟随在母亲身边行军,度过了一段艰苦而难忘的童年岁月。母亲的一言一行,都对她产生了耳濡目染的影响。 时光荏苒,当年那个小小的“延安娃”,如今也已是三代同堂的70余岁老人了。在一个夏雨霏霏的早晨,光明网记者来到了位于北京北五环外的何丽一家住处,听她讲述了红军妈妈蒲文清的感人故事。
两次爬雪山、过草地 艰难长征路上的护士排长
我的妈妈名叫蒲文清,四川巴中人。她的父母去世得早,小时候被放在大娘家里养活,备受虐待,后来出来逃荒,要过饭,还给地主家当过童养媳,最后又被卖到另一个地主家,日子过得十分艰苦。她侥幸从地主家跑出来,就这样参加了红军。当时参加红军的一大批人,基本都是这样的情况:从地主家里逃出来,或者是佃农,没有办法活了,逃到外面参加红军,才能有一口饭吃。
所以,参加红军的这辈人当中,你要问他们的理想是什么,他们没有办法回答。要问我妈妈的理想是什么?她不知道,说不出来。那时大家都不敢想翻身的事儿,什么“打倒土豪劣绅”、“分浮财”,根本都不敢想。当时的红军战士就这么一个想法:共产党救我了,我得跟着他们闹革命,解救更多的穷苦老百姓。这就是在1932、33、34年参加红军,这些12-15岁的娃娃们最基本的想法。
我的妈妈1933年9月加入中国工农红军,随红四方面军88师医院长征,经历了两次爬雪山、过草地,时任护士排长。她当时就在想,我们什么时候才能够走出去啊?信仰是什么?就是走出草地,翻过雪山,保住这些伤病员的性命,保住这支队伍,就是胜利!什么是胜利?在当时我妈妈的眼中,长征过程中,生存下来就是胜利!
妈妈认为,长征就是一种信仰,长征就是一种精神,要坚持不懈的努力去追求它。当时吃也没得吃,穿也没得穿,怎么追求?靠的就是这种信仰在坚持,才能走过最艰苦的雪山和草地。
要说长征过程中最艰苦的时候,那就太多了。过草地时有多少战士眼看着就陷到泥潭里去了。我妈妈在医院做护士,爬雪山的前一夜还有很多的战士,第二天一早就都死了,白花花的一片,有时一晚上死几百人。当时她的眼睛得了毛病,肿的像桃子一样,后来爬雪山时又被雪光刺到,眼睛落下了终生的毛病。但是老太太一辈子都没有向疾病妥协过。
当时当护士排长没有很复杂的程序,领导说让你当你就当了。我妈妈随着红四方面军参加长征,因为身患眼疾,眼睛肿得已经看不到东西了,组织多次谈话让她留下。她当时想,我留下就得死,跟着部队走就还有活下去的希望,而且跟着队伍走,还能为部队做点什么。过雪山时,她主动为一位受伤的营长抬起了担架。这在当时不是组织安排的,但她作为一名护士排长,感到自己的责任就是照顾好这些小战士和伤病员们。虽然能力有限,但要尽自己最大努力,能多照顾两个就绝不照顾一个。当时没吃没喝,大家又都是10多岁的孩子,非常瘦小,还要扛枪、抗粮袋,因此抬一个伤员需要6名战士。后来没有粮食了,米袋子翻开,抖出来青稞给伤员去吃。在这种情况下,我妈妈挎枪、抬伤员,把责任都抗到自己肩上。过草地的时候,战士们都没有力气,只能把担架放到地上,拉着走,这样能不陷进草地里。小孩儿们太瘦小了,都拉不动,当时的担架又非常简陋,没有绳索之类的东西可以捆,又舍不得把被单撕掉搓成绳子,到底怎么走的,后人无法想象。
当时度过这些艰险,靠的就是信念,为了去解救更多的人。我妈妈是从四川巴中的农村中出来,对全国到底有多少穷苦人没有什么概念,心中的信仰就是跟着党走,就能解救更多的穷苦老百姓。
唱军歌 钓小鱼 革命乐观主义精神鼓舞斗志
红军时期的歌曲特别淳朴,《当兵就要当红军》、《打草鞋》、《过草地》,歌词特别形象,给她们一种力量和信念。像《打骑兵歌》,这是一首教授红军战士打敌骑兵战术动作的歌,在长征中很有影响。我妈妈在几十年里一直唱这首歌,一唱这首歌,脑海里就浮现出长征时的画面,就回想起当时的阵势,特别鼓舞。长征时,一个人要背5、6只枪,1只枪有10来斤重,还要背着干粮袋,抬着伤员。什么能鼓舞她们坚持走下来?那就是这种信念。
长征路上没有高谈阔论,都是实实在在的,走出去就是胜利。长征是一种精神,是什么精神?涵盖了很多东西,他是一种无私、坚毅、奋斗、拼搏、创新、团结、追求理想、不胜不休,这样汇集起来的一种信念叫做“长征精神”。所以说,“长征精神”不能用简单的一两句话去概括。它反映的是你的行动,做好你该做的事儿,让人民满意就行了!这也就是我们的军魂!
老红军们回忆起过去,从来不讲长征时刻骨铭心的艰苦。他们对身边的人,对后代永远讲的都是希望,充满革命乐观主义和浪漫主义情怀的事情。
我妈妈跟我们讲的也都是欢乐、有趣味的事。比如在草地钓小鱼,把领扣拆下来,窝个小勾勾,在草地的烂泥坑儿里钓上来特别小的小鱼,大概一指来长,然后用随身背的大盆熬成鱼汤。虽然一点鱼味都没有,但是大家高兴得了不得。即使如此,她们这些护士也只把鱼汤给伤病员来喝,自己从来舍不得喝。这种精神是给她力量的,乐观向上的,所以她愿意回忆这种事情。
雪山泪别战友 妈妈用一捧捧白雪将烈士掩埋
妈妈直到去世,都没有细说过自己的病。她眼睛落下的黄斑病,一辈子都没有医治好,但在当时的长征路上,没有人会来安慰。不是红军战士们缺乏同情和友爱,而是因为在极端的生存环境下,每一个人的情况都差不多,都很困难,只不过表现出来的伤痛形式不一样。 我妈妈从来不讲自己的艰苦,但经常说起长征中其他战友们艰苦度过的事情。比如她们6个小战士抬的那位宋益民营长,在一次战斗中因大腿受到敌人机关枪的扫射,皮肉撕碎,露出了长长的白骨,经常半昏迷着。爬雪山的时候,他全身的伤口都溃烂了,伤口渗出的血已经冻成了冰,人都快要离开了,在这种情况下,他都舍不得喝一口汤汤水水。最后,宋营长牺牲在皑皑雪山上。我妈妈和几位战士用冻僵的双手,用一捧捧白雪把他掩埋。没有其他的东西,就拣来几根干树枝插在雪堆上。妈妈把一件衣服留在了那里,衣服上有一个红领章,轻轻盖在了烈士的身上……(哽咽)
除了回忆战友,妈妈从来没有向我们讲过长征如何如何艰苦之类的话。这种精神也影响到了我们后辈,有苦、有累、有痛从来不对别人去讲。她们这辈人对后代的影响,真是特别深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