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花宫068号院:陕北公学校部旧址
看花宫068号门牌
陕北公学校部旧址标牌
李维汉旧居
陕北公学在中国教育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盛夏时节,慕名前往陕北公学分校所在地看花宫参观,一位80多岁的长者,用“花落春仍在,天时尚艳阳”诗句形容看花宫的变迁,引起了我对看花宫关注的兴趣。
看花宫,位于陕西省旬邑县湫坡头镇,历史上这里曾发生过许多诗情画意的故事。据史料介绍,很早以前这里出了一名探花,当时就叫探花谷。后来,唐朝大将尉迟敬德,曾在此屯田种花,每当花开时节,人们纷纷前来欣赏,因而改为看花谷。唐初在此建有寺院,香火鼎盛。相传,唐玄宗李隆基的贵妃杨玉环来此赏花,留下了佳人与鲜花的故事,又将看花谷更名为看花宫,一直延续至今。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陕北公学莘莘学子,通过看花宫的花开花落,看到中华民族精神的春天在不断延续,满怀赤诚之心奔向抗日前线。
1937年“七七事变”后,为造就成千上万的革命干部,满足抗日民族解放战争的需要,1937年8月,中央决定在延安创办一所具有统一战线性质的干部学校,校名叫:陕北公学。11月1日,陕北公学在延安城东的清凉山举行开学典礼。
因延安人数骤增,大批爱国青年从全国各地来到延安,陕北公学已不能满足需要。看花宫是文化积淀深厚的地方,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看花宫处于陕甘边革命根据地辖区。扩建陕北公学分校选址看中了看花宫,经过三个月的筹备,1938年7月陕北公学分校校部落脚在看花宮一座何姓家的老宅院,建设者在青砖门套一侧的土墙上挂上红牌,上面写着:“陕北公学校部”。陕北公学教学点及学员往处分散在看花宫周边村落。
1938年7月7日陕北公学分校开学典礼,分校校长李维汉,党委书记申力生,教务部长邵式平,政治部主任周纯金,校务部长袁福清参加会议。到10月份,学员由开学时的100余名增加到1700余人,一部分学生迁入到旬邑县坪坊、照庄、门家等村。
陕北公学分校课程设置有:社会科学概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与民众工作、游击战争与军事常识、时事演讲。每天学习8小时,上课与自习各一半。
陕北公学分校,采用自治、行政、军事形式管理学生,自治组织以学生会统管,行政组织以区、队编排,军事组织按班、排、连、营编制。教学分为高级队和普通队,高级队学制一年,普通队学制四个月,教学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内容以文化和政治为主,军事次之。
陕北公学学员来自全国各地,有国民党党员、无党派人士、海外华侨、进步青年等,年龄大多为18-45周岁,学校提倡“忠诚团结,紧张活泼”,师生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克服困难,融政治、文化、军事三位一体。全体师生自力更生,自己动手,开荒挖窑洞。据当时学员回忆:“在陕公,背包当凳子,膝盖当课桌,即使冰天雪地也在露天上课。”“吃的是小米、土豆、萝卜、白菜,7、8个人共睡一个炕。”“我们女生住在沟底,男生住在坡上。”
1938年底,陕北公学分校第一期学员即将毕业,一个振奋人心的消息,传遍了旬邑看花宫(分校校部和女生大队部),那就是党中央和中央军委决定,把陕北公学分校和几个兄弟单位合并为抗大一分校,开赴晋东南抗日根据地。
那些日子,全校都沸腾起来了!同学们写申请书,出墙报,向党表决心。“到敌人后方去,把鬼子赶出境”的歌声,回荡在学校驻地的各个村庄。
举行毕业典礼的那天,一清早,男同学就在看花宫老乡的打谷场上搭起了戏台,合唱团的团员们抓紧练歌。同学们有的布置会场,有的贴标语,有的排练节目……整个看花宫充满着节日的气氛。分驻在看花宫周围村庄的男生大队同学,很早就整队跑步到会场。隆重的毕业典礼进行不久,会议主席向大家宣布:今天陕北公学成仿吾校长、罗迈(李维汉)副校长特地从延安赶来参加学员的毕业典礼,这时会场一片欢腾,成仿吾、罗迈吾在2000多学员的鼓掌声中来到了会场。成仿吾校长讲话时,号召青年们要起抗日的先锋作用;到敌人后方去当老百姓的小学生,发扬艰苦奋斗,英勇牺牲的革命传统……成校长的讲话,给了大家极大的鼓励和教育。当天晚上,女生班的同学,盘座在坑上,围着小油灯,兴奋得一直讨论到深夜,一个同学建议说:我们去敌后之前,请两位校长和我们全班合影留念。第二天一大早,赶去校部请示成、罗两位首长,两位领导笑们呵呵地和包慧等女学员握手,大家到看花宫村头庙前的老槐树下与成、罗两校长合影留念。
陕北公学在旬邑办学约1年,毕业学员两期3000多名,陆续分赴各敌后抗日根据地,为民族解放事业前赴后继、抛头颅洒热血。
在延安清凉山的陕北公学总校,1939年1月迁到旬邑看花宫与分校合并,李维汉调中央干部教育部任副部长,陕北公学校长为成仿吾,党委书记申力生,教务部长江隆基,政治部主任张然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