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东部、东南部、中部地区,是回民的聚居区域,包括今天的盐池、同心、海原、固原等县。阳春三月,我有幸沿着斯诺、马海德采访红军的路线,从甘肃环县经惠安堡,一路南下,目睹了红军长征和红军西征沿线的社会经济发展尤其是红色旅游产业发展现状。
“边塞重镇”——韦州古城
告别惠安堡,经太阳山开发区,不到半小时,小车师傅就把我送到了韦州。
听师傅介绍,韦州古城在现在韦州镇北方一处名为七里疙瘩的村子旁,距集镇约有五里之遥。因为,我要去下马关和豫旺堡,时间有限,不便下车到韦州古城遗址。这些年,当地政府结合镇域经济发展,在集镇上打造了“韦州古镇”。远远地,我在省道公路上就看见了“韦州古镇”广场上的雕塑标志。
韦州,从北宋、西夏到明朝、清朝,一直都是重要的边塞重镇。至今,城墙仍在,只是大多被村民作为院墙圈入院中。康济寺塔,八角形密檐式空心砖塔,初建于西夏年间,平地而起三十九米。康济寺塔在古城东南,塔南土路为镇中南北通衢。以寺塔为中心,两侧疏朗无房屋,南侧城墙与东侧南段城墙内侧也无建筑,视野开阔,在漫天云彩下颇为壮丽,是这里的最壮观的胜景。
“古镇第一关”——下马关
下马关是明长城固原镇重要关隘,位于宁夏同心县下马关乡。
这里是1936年国民党豫旺县政府所在地,是一座古老的回民城。宋代党项贵族创建西夏政权时,曾在此地筑城、藏兵、建据点,作为与北宋长期抗衡的军事要地。明嘉靖五年,为控制蒙古族南侵在今下马关筑长城关,关城外砖内土,高厚皆三丈五尺,周五里七分,以后固原总兵官,每年秋季带兵巡视边防,必下马于此休息,故而得名“下马关”。 下马关古城有着数百年的历史。下马关古城,最初叫长城关,是明长城固原镇重要关隘。传说,这座古城是依金龟形状而建,取金龟探水之意。留下了“固镇第一关”的美誉,城墙内土外砖,长570米,宽460米,高10米,基宽10米多,顶宽5~7.45米,辟南北二门,南门瓮城尚在。
今下马关城巳废弃,但是下马关附近长城是明固原镇长城中保存最好的地段。此段长城始筑于明弘治十五年(1502),嘉靖十六年(1537)重修并砖包。
同心县三十余万回民,汉民不足两成,是全国回民人数最多的县,本地回民甚至称同心为纯回民县。在下马关,我到镇里的集市、清真寺去逛了逛。这里满街处处可见礼拜帽,不见任何汉民餐馆,客栈、旅店好像也没见到。我没有想法要在下马关多停留,只是因为想去看看红军西征遗址,才在这里下车中转的。
1936年6月,红军西征,攻克下马关,取得重大胜利。1949年,解放宁夏,我独立一师、二师从陕西榆林、三边直取下马关,马鸿逵在垂危之中,还想妄图夺回下马关,曾调用两个骑兵团,四个步兵团,偷袭下马关,但被英勇的从民解放军打得丢盔弃甲,狼狈逃回银川……..。 红十五军团在军团长徐海东、政委程子华率领下,经延川贾家坪、贺家梁、蟠龙一线,首抵三边,首战宁条梁告捷。6月11日晚,红军包围了预旺县城下马关,并占领了下马关以北的红城水,监视韦州之敌。红军围城两星期,城内无水,人心恐慌。红军向城内敌军喊话:“红军对老百姓好得很”,劝他们不要为敌人死守。因此,壮丁纷纷起义,献了城池。27日,红军进城,敌营长孙庆福跳城逃跑,县长董天祥下落不明(据说被起义壮丁打死),全营人马被俘。
红军在下马关打了打胜仗,可是,时隔70多年后,当我抵达下马关,询问红军战斗遗址在何处时,这里的男女老少的回答说“不知道呢”。于是,我只好在参观了附近一个回族移民新村安置区后,又租车奔向下一个目的地——豫旺堡。
下马关至同心一路,自东向西翻越小横山山脉。本地山脉为土质山脉,满目苍黄,公路最高处海拔一千八百余米,山风凛冽,浮云变幻,阴晴不定,俯望山谷处风景也可谓奇绝。
韦州古镇广场雕塑
韦州古镇街头
回民清真寺
公路沿线可见到古代修建的防御观察哨(每隔5里一个)——烽火台
烽火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