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心县豫旺堡红军西征纪念碑
豫旺中心小学(八一学校)
豫旺赶集
豫旺钟鼓楼
豫旺清真寺旁的农贸市场
豫旺集市
李崎在豫旺八一学校门口
这是一个春光明媚的日子,我从惠安堡、下马关抵达预旺镇考察。吸引我千里迢迢来预旺镇的理由,不仅仅在于这是个西北高原上的千年古镇,而在于她是一个历经枪林弹雨的红色古镇。
其实,早在77年前的红军西征时期,预旺镇就深深地吸引了不远万里来到这个采访红军将领和战士的美国作家、记者埃德加·斯诺斯诺。他在陕甘宁边区(包括来预旺堡、将台堡、王团镇、吊堡子等地)的见闻,以《红星照耀中国》(又名《西行漫记》)一书率先报道中国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的真相。
预旺,是宁夏同心县境内有名的古城,也是六盘山至盐州川的必经之地。公元一二二七年,成吉思汗屯兵六盘山,在攻取灵州(令灵武一带)之后,准备进兵盐州川(今韦州、下马关一带)时。为了保持交通,“以通声息”,成吉思汗命他的部下预王在此筑城,敌名预王城。以后,城东关被水淹没,明蠢靖年间,改筑东北关,城周三里许,这就是现在的预旺城。
1936年6月,红军西征到达豫旺,建立了苏维埃政权——豫海县回民自治政府。至此,这座古城便增添了光辉的一页。
关于豫旺堡的历史,我查阅过有关史料。豫旺城修筑于元代中期。1329年元朝封阿剌忒失里为豫王,遂筑豫王城于这里,后被人称豫旺城。城周五里三分,高厚各十米有零,设南北东三门。当时这里修盖有钟鼓楼、大佛寺、玉皇阁、城隍庙、牌楼等。街道整齐,很为壮观。
这里,曾是同心经济、军事、文化中心,城镇很是繁华。明成化五年(1469年),于豫旺城设平虏千户所,亦名平远所。在以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称豫旺城为平远所。明弘治十四年(1501年)八月,设平虏守御千户所于豫旺城,隶固原卫管辖。
豫旺古城经明、清两代王朝增建,历经风霜雪雨,近代的战火烧到了豫旺堡,也给这里留下了红色历史。红一军团司令部就驻扎在这里的城隍庙,因此,它不仅是一座代表劳动人民智慧结晶的古代建筑,更是一处有纪念意义的革命旧址。
在预旺堡西城墙脚下,有一座较大的城隍庙。这座城惶庙始建于元初。1936年夏天,来自陕北准备执行宁夏战役的红军开始了艰难的西征。那是长征即将结束的岁月,西征红军将指挥部设在豫旺城隍庙内,钟鼓楼是红军的瞭望塔。设想横刀立马的彭德怀元帅此时作为西征红军的指挥,站立在鼓楼之上,凝望着北部的宁夏,等待着北上的红二、四方向红军,他的心情是何等的复杂。
正在这时,埃德加·斯诺来了。他在《西行漫记》中这样描述说:“这是一个古老的回民城市,居民约有四五百户,城墙用砖石砌成,颇为雄伟。城中有个清真寺,有自己的围墙,釉砖精美,丝毫无损”。
斯诺的《西行漫记》有三分之一的篇幅在这里完成,也让世界人民系统地了解了中国革命特别是红军的长征。医学博士乔治·海德姆带着他的瓶瓶罐罐也来了,一个祖籍黎巴嫩的外国人参与了中国革命,他身上闪烁着国际共产主义战士的灿烂光芒。
如今,这里还留下了一座鼓楼。鼓楼位于预旺城的中心,有四个方向的四道券门,每道券门顶端,又分悬四块石刻券额,东西南北四个方向镶嵌了“宾日、成洛、观讹、乐易”八个大字 。
听说豫旺城外4公里处有个老地方叫“杨家堡子”,那里是红军西征总指挥部旧址。于是,我在当地又高价租用一辆小车,前往杨家堡子。
去杨家堡子的道路实在艰难,出豫旺镇不远,就是尘土飞扬。那一带正在修建公路和桥梁,干燥的泥灰、尘土足足积了好几寸后,就连赶集的摩托车行进也很困难。幸好这段路程不远,不然,肯定白费马达白费电,也实现不了去杨家堡子的夙愿。
杨家堡子,四周是高大的城墙,地处杨家沟滩村的一块地势平坦的陇塬上。62岁的房屋主人杨正华告诉我,杨家堡子是他的爷爷杨廷栋、杨廷辉等四兄弟修建的。当年,先辈们雇佣300余人,前后花了三年多时间才建成这个城堡。红军来到豫旺后,将杨家堡子作为红军西征总指挥。原来城堡内盖有大小房屋30多间,开凿有窑洞10余个。后来,老房屋年久失修,文革期间又被拆掉许多。如今,只剩下窑洞和一排二十年前改建的砖混结构房屋。
历经一百多年的风雨,杨家堡子的城墙仍保存完好。我登上城墙眺望,远处的豫旺古城和陇塬风光尽收眼底。城墙较宽,三四个人可以在上面并排着行走。红军西征到这里时,城墙上随时有荷枪实弹的士兵站岗放哨,保卫红军西征总指挥部的安全。
据杨正华讲,1936年8月16日,埃德加·斯诺和医生乔治·海德姆到豫旺县城采访,为红军战士治病,受到红十五军团的热烈欢迎。22日,红军西征总指挥部在豫旺杨家堡子召开欢迎国际友人埃德加·斯诺、乔治·海德姆大会。彭德怀、李富春、聂荣臻、左权、朱瑞等出席。斯诺还讲了话,肖华将军亲自给斯诺写了采访日程表。红四师还派专人给斯诺送去两匹马,极大地方便了斯诺的行动。
令杨家人祖祖辈辈自豪的是,杨家堡子城墙也是“抗战之声”拍摄地遗址。一天清晨,埃德加·斯诺和乔治·海德姆来到南边城墙上散步,见一队号兵正在练习吹号,旁边还插着一面红旗,被晨风轻轻吹拂,上面的五星时隐时现,旗杆矛头上的红缨随风摆动,旗套上“中国人民红军抗日先锋军”一行字耀眼醒目。对号兵教练说:“请你站到这里来,对着红旗吹号”。
教练是个十八九岁的青年,长得很漂亮,是经过长征的老战士,名叫谢立全。这时太阳从豫旺东塬畔缓缓升了起来,斯诺感到景色正好,便赶快按下了快门,拍下一张珍贵的照片,后来他给这张照片命名“抗战之声”,并作为他介绍中国工农红军的名著《西行漫记》的封面。
后来,斯诺写下了《红星照耀下的中国》(又名《西行漫记》)一书,首次向世界宣传了中国共产党及中国红军。乔治·海德姆在豫旺改名马海德,从此与中国人民长期战斗在一起。
红军西征总指挥部遗址虽然房子没了,但城堡还在,窑洞还在,每年都有人来参观、考察。告别杨家堡子的时候,杨正华对我说,他的三个儿子都不在家,自己平时一人在家看守红色遗址。
杨大爷几十年如一日地看管红军遗址,甘愿坚守清贫,耐得寂寞,永远是我们共产党人学习的榜样、楷模!
相关链接: 红军西征
1936年5月,红军东征胜利结束回师陕北。5月14日、15日,党中央在陕北延川县太相寺召开了团以上干部会议,总结东征。就在这次会议上,毛泽东提出红军要向陕甘宁国民党军事力量薄弱的地区发展。会后,立即组建部队。经过短期整训,红军向甘肃、宁夏挺进,著名的红军西征自此而始。
红军西征进入宁夏之前,部队进行政治动员,教育大家要遵守少数民族风俗习惯,对敌军既要斗争又要团结争取。经过一个月的连续战斗,红军节节胜利。据《红色中华》记载:“在一个月的短短时间,缴获敌长短枪1500余支,俘敌旅长以下官兵2000余人,连续攻克定边、盐池、环县、豫旺等重要城镇10余座,扩大了抗日根据地纵横700里。”
去杨家堡子的路
正在建设的大桥
李崎在杨家堡子
高墙下的窑洞
红军西征堆放粮食的窑洞
红军西征堆放粮食的窑洞
杨正华说:这就是西征红军总指挥部、后勤部所在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