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仪是式,亮节高风”。这是九三学社中央主席许德珩对葛健豪的赞词。
葛健豪是中共早期领导人蔡和森的母亲,也是“女中豪杰”蔡畅的母亲,先烈向警予的阿婆。
一九一一年辛亥革命爆发后,葛健豪听儿子和森说,政府号召剪辫子。她认为这是一件转变社会风气的大事,于是带头剪掉了自己的“巴巴头”,只留短发。
葛健豪思想进步,敢于反对封建礼教。在那时,别人家把女孩关在房内,遵守着“娘家作女,莫出闺门”的古训,她却让女孩跟男孩一起玩,并不给女孩缠脚。一九一三年春,丈夫为得五百元银洋,准备把十三岁的蔡畅卖给一户地主作小媳妇。她十分气愤,支持女儿同父亲抗争,后来又要女儿躲到长沙一个亲戚家去,使女儿免遭迫害。
一九一三年夏天,她又支持儿子蔡和森赴省城长沙求学。因家道中落,缺少旅资学费,她毅然典当了自己的嫁妆——一包首饰。使儿子走上读书救国之路。不久,蔡和森从长沙回家,鼓励母亲同儿女一道去求学。当时,长沙有个专为女子教育培养师资的教员养成所,免收学膳费,毕业后可担任女子教员。她听儿子说后,觉得自己如能致力于女子教育,将会有益于社会。于是,她叫儿子接回已出嫁到衡山的大女儿庆熙,并决定和儿女们一道上长沙读书。翌年春,年近五十的葛健豪带着儿子、女儿,还有一个三岁的外孙女,一家三代五口人进了省城,当她去湖南女子教员养成所报名时,老师见她一大把年纪了,还带着外孙女,不肯接收她。她叫儿子写了张状纸,告到长沙县衙那里。县官看了呈文,又听她申述了一番道理,批了“奇志可嘉”四个字,令学校破格录取。这样,她才进了这所学校,女儿进了自治女校,外孙女进了幼稚园。
葛健豪年纪大了,学习有点吃力,但她很刻苦。别人就寝后,她还要自习几个小时。同学们都佩服她,乐意接近她,有的称她“大姐”,有的称她“伯母”;老师也喜欢这个“老学生”。当时,毛泽东从湖南四师转入一师后,通过蔡和森很快认识了葛健豪,并亲切地尊称她“蔡伯母”。
一九一五年,葛健豪学成回乡,决定在永丰镇创办一所女子学校。儿女们非常赞成,蔡和森利用暑假专程去湘乡县政府,联系办学事宜。当时,湘乡县政府已办了“湘乡县第一女子职业学校”,因此,批准葛健豪在永丰镇办第二女校,由葛健豪任校长。不久,葛健豪就在永丰镇观音阁办起了儿女校,招收学员一百多人,学员大多数是贫苦人家出身的中青年妇女。葛健豪把她们编为三个班,以学文化知识为主,兼授缝纫、织布、刺绣等技艺。
葛健豪即当校长,又当教员。她认为,要取得女子同男子同等的地位,女子首先要掌握同男子一样的文化科学知识。按当时规定,学生必读《圣经》,星期天要做礼拜。 葛健豪却把《圣经》课改为国文课,利用做礼拜的时间给学生讲时势,论国事,使二女校成为宣传民主科学的阵地。
葛健豪办学的“越轨”行为,引起封建顽固势力的惊恐,他们咒骂葛健豪母女“文不文,武不武”、“男不男、女不女”,污蔑“儿女校败坏了社会风气”,并多方阻挠妇女入学,使得儿女校在第四学期便停办了。
一九一七年夏,蔡和森在湖南高等师范学校毕业,决定暂不谋个人职业,而要在省城同毛泽东等同学从事革命活动。为了支持儿子的行动,照顾好儿子的生活,葛健豪再次上长沙,在刘家台子租了套房子。她还租了半亩菜地耕种。当家里粮食不足时,她与女儿们常常只吃蔬菜或蚕豆,省下的粮食,供儿子招待毛泽东、张昆弟、罗学瓒、陈昌、李维汉、萧三等青年。一九一八年四月十四日,蔡和森、毛泽东等发起的“新民学会”成立会开在她住处,她特地做了一顿丰盛的午餐来祝贺。
一九一九年,进步知识分子为寻求救国救民之路,纷纷出国留学。在毛泽东、蔡和森等发动、组织下,湖南青年学生积极报名赴法勤工俭学。当时,被誉为“女中豪杰”的向警予、蔡畅也发起了“湖南女子留法勤工俭学会”。为了激励更多的女青年走上谋求解放的道路,蔡和森动员母亲也赴法学习。她说:“我已是年过半百的人了,哪有老太婆出国留学的事?”蔡和森鼓励她:“老当益壮嘛!你去法国勤工俭学,岂不是成了中国第一位到外国留学的老学生!”葛健豪终于鼓起勇气:为争取女子的地位,带头出国留学!于是,葛健豪四处奔波,筹措经费。
一九一九年十二月二十五日,葛健豪、徐特立这两位“老学生”,和其他六十多位学生,在上海乘法国邮船启程。毛泽东专程从湖南赶来,为他们送行。葛健豪十分兴奋,她临行对前来送行的“留法俭学会”、“各界联合会”、“环球中国学生会”等代表说:“一个人活在世界上,就要活得有意义。我现在和儿女去留学,将来回国,还想看到革命的胜利呢!”
葛健豪赴法勤工俭学,成了当时一大新闻,有识之士纷纷赞扬。湖南《大公报》一篇文章写道:“这是吾湘的一点生机”,“其中最佩服的是两位,一是徐君懋恂(徐特立),一是蔡君和森的母亲,都是四五十岁年纪的人,还远远地到法国去做工,去受教育,真是难得哩!”人们由衷地赞叹她是位“惊人的妇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