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八联”革命纪念馆内收藏的许多革命先辈用过的木头炮、长矛、大刀、手雷和葫芦等珍贵文物。
中红网河南郑州2013年2月17日电(温新建)1944年春,日本侵略者集中5万多人的兵力大举进犯河南。5月9日,以4万人的兵力围攻洛阳,5月25日,洛阳沦陷。1944年9月5日,中共太行区委、太行军区组成皮定钧为司令员、徐子荣为政委的豫西抗日先遣支队,于1944年9月21日率领1700余人强渡黄河,挺进豫西。
皮徐支队在黄河两岸人民群众的支援下,在孟津县白鹤镇河清村胜利渡过黄河,打通了华北老区和中原解放区的联系,使党领导的人民抗日武装在豫西迅速发展壮大,与日本侵略者展开了艰苦卓绝的斗争,牵制了日本侵略者西进南下,直至日本帝国主义投降,为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立下了不朽功勋。
当年,皮徐支队黄河北岸渡河处位于河南省济源市坡头镇一带,皮徐支队在当地“杜八联”联防组织的帮助下成功渡河。
抗日战争时期,沿黄河北岸的蓼坞村(包括桐树岭)、桥沟村、泰山村(包括槐树庄)、杨大庄毛岑村(包括清涧)、马住村(包括连地)、留庄村(包括佛涧)、杜年庄(包括马场、蒋庄、苇园、校庄)等八个行政村组成联防组织。清朝末年政府实行“里长”制,杜八联属承留区“杜里”管辖,民国初实行“保甲”制,曾沿用“杜里八甲”“杜里八乡”“杜八乡”等。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全国联合抗日,各地成立联防抗联、团联等人民抗日联防组织,故又沿称“杜八联”。
杜八联境内的蓼坞,河清口两个黄河渡口,是华北通向中原黄河上的两条重要交通线,历来就是兵家争夺之地,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它是我党我军战略上的生命要地,杜八联军民完成党中央交给的光荣任务,不惜任何代价,誓死捍卫黄河渡口。
抗日战争时期,“杜八联”人民建立了抗日自卫团武装组织,在党的领导下,利用手中的大刀、长矛、土枪、土炮、石雷等武器,配合我军主力部队先后对敌作战一百五十多次,打死打伤日伪军一百多人,粉碎了日伪军无数次的“扫荡”和“清乡”,保卫了“杜八联”抗日根据地,曾被誉为“小苏区”的光荣称号。
皮徐支队首先策动了黄河北岸日军最后一个据点陈岭据点伪军马明山部起义,1944年8月29日夜端掉了日寇陈岭据点,击毙日军12人,活捉4人,顺利地拔除了黄河北岸最后这颗钉子。此后,蓼坞的老百姓帮助皮徐支队搞来了4只木船,准备了80名船工和100名民兵。皮徐支队又派人同黄河南岸孟津县白鹤镇河清村爱国人士宋维亚联系,做好南岸把守伪军的工作,宋维亚答应保证万无一失。这天下午,南岸伪军布岗警戒,准备秘密迎接皮徐支队大军渡河。9月21日,皮徐支队1700余人,日行180里,天麻麻黑大军赶到了蓼坞。夜色苍茫之中,1700多名八路军将士顺利登上黄河南岸。宋维亚带领数十名保安人员整整齐齐列队迎接八路军。皮定均司令员同他们一一握手,并发表了热情的讲话,他高度赞扬了两岸人民群众的高度觉悟和良好表现,号召大家团结一致,枪口对外,抗击日本侵略者。等到八路军走远以后,南岸伪军按照预先约定,朝着空中鸣放了几枪。
据孟津文人孙顺通先生考证:1945年4月,宋维亚被汉奸告密,日寇对其严刑逼供,将其吊在梯子上皮鞭抽打,用火红的烙铁烙,灌辣椒水、屎尿水,还放出狼狗撕咬,宋维亚忍着疼痛,宁死不屈,始终没有吐露出关于“私通八路,放共军过河”的一个字来,宋维亚表现了孟津人民的浩然正气。穷凶极恶的日寇中队长公原用大刀砍了宋维亚的头。这是一位为“皮徐支队”渡河而牺牲的抗日志士,豫西敌后抗战史上应予记载。 今天,我们来到这里,看到黄河两岸儿女在这里树碑纪念,是为了让大家不忘中国共产党艰苦卓绝的历史,树立永远跟党走的坚定信念;是为了宣传老区,让大家认识老区,怀着深厚的感情,永远不忘老区,感恩老区,尽早让老区人民脱贫致富;是为了教育我们的下一代,让他们了解过去,体会今日幸福生活来之不易,从而奋发努力,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接班人。
黄河北岸泰山庙旁的“河清口渡河处”纪念碑亭
黄河南岸孟津县白鹤镇河清村的“渡河处”纪念碑
简练的语言,波澜壮阔的回顾。南岸渡河处纪念碑背面。
泰山村的泰山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