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
日本多次偷袭不宣而战
日本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在远东的策源地。日本数十年间一贯地执行侵略远东的政策。妄想霸占世界的日本垄断资本,使日本站到法西斯轴心国家方面参加了第二次世界大战。
日本帝国主义素来是侵略性特别强的。侵略是资本主义积累和使日本统治阶级上层分子发财致富的来源之一。日本的侵略性,在帝国主义时期,特别是在资本主义总危机开始时更加剧烈。
日本武装力量突然进犯珍珠港,是反对美英军军事行动的开始。日本这种出其不意的进攻,以及日本军国主义者制定的所谓“关东军特别演习计划”,即进攻苏联的计划,乃是日本侵略行动的整个链条中的最后一环。这种侵略行动的目的,就在于日本独占对辽阔广大、人烟稠密、拥有大量天然气资源的东亚诸国的统治地位。日本帝国主义者处心积虑地要从东亚市场上驱逐自己的竞争者——欧美资本主义列强,建立拥有广大殖民地的帝国。
侵占和奴役中国,以及对中国公开实行侵略政策,首先就是为了实现上述这项计划。这里只简单地列举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投降前仅三十年对中国进行侵略的几个例子,就足以证明日本帝国主义者一心一意地想建立东亚帝国——
1915年日本向中国提出著名的二十一条要求;日本外交硬要其他列强承认日本由于1914-1918年的战争而应在中国享受“特殊权益”;1927年田中首相向日本皇帝呈送奏折;1931-1932年日本侵占中国东北地区,为进一步侵略华北和侵略苏联做好准备;1937年7月向中国行窃式地不宣而战。
所有这些行动,都是由日本统治阶级企图独占统治中国而引起的。
日本帝国主义者对东亚的其他国家也进行了侵略。日本根据不同情况,用各种不同方式极力巩固它在东南亚的阵地,侵占了暹罗、菲律宾、荷属印度、马来亚、英属印度及其他国家。
日本帝国主义者一向是苏联的最凶恶的敌人,它经常威胁苏联的安全。军国主义日本的武装力量没有宣战就进犯了苏联:1918-1922年进犯了苏联远东地区,1938年进犯了哈桑湖地区,目的是包围海参威。1939年日本再次袭击其他地方,袭击蒙古人民共和国哈勒欣河附近的地区,目的是突入苏联的领土,截断西伯利亚铁路干线和割断远东地区。日本帝国主义者敌视苏联的政策,使得苏联政府不得不把大量武装力量放在远东国境线上。
(中)
日本对世界大战的经济准备
日本经济之转上战时轨道比参加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其他资本主义国家为早。早在上个世纪三十年代初,军国主义日本在拟定军事扩张的计划后,就开始坚持不渝地制造适合于这个目的的军事机器。
1929-1933年发生的世界经济危机给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给亚洲市场上的日本对手特别是美国以严重的打击,使资本主义营垒的矛盾尖锐起来,这次危机使日本帝国主义者加速准备争夺世界霸权的战争。
日本军事准备的性质决定于日本资本主义发展的一般条件和日本经济的状况,决定于日本垄断组织企图获得新的更大的利润,决定于日本属于侵略国家阵营。日本统治集团认为扩大殖民地掠夺,进行重新分割殖民地的战争,是摆脱内部矛盾和日本经济所遭受的一切困难的出路。同时,作为新的侵略战争的鼓舞者和组织者的日本垄断资本家,急于把国家的全部经济纳入战争轨道。
第二次世界大战前,日本的长期经济准备可以分为两个基本时期:第一个时期:1932-1936年;第二个时期:从意味著日本进入第二次帝国主义战争的中日战争开始,到发生太平洋的军事行动止(1937-1941年)。这两个时期的每一个时期的开始,都表现了日本帝国主义的军事侵略行动。
可以说,从占领中国东北的时候起,国家对战争的经济准备就成为帝国主义日本经济政策的基本任务。垄断组织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准备中得到了很大的好处,它们成为军用物资、重工业和军事工业的设备的主要供货者。他们有了广大的市场,他们的经济地位绝对地和相对地巩固起来。
军事工业建设是日本垄断组织发财致富的手段。日本工业军事化主要是靠国家对工业大量拨款来进行的。国家投入工业的巨额资金,大部分都集中在建筑和扩大军事工业工程的垄断组织手里。根据日本报刊的资料,从1931年到1936年期间,日本对军事工业建设的投资将近70亿日元,其中对新建设的投资额约为53亿日元,而用于扩大原有企业的数额为16亿日元。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直接准备阶时期,日本整个投资数额至少有90%投入第一部类的部门(包括化学工业)。同时,这些资本中有80%投入军用及其制造业、冶金业、化学工业,20%投入矿山事业。这些部门四号也无助于国家预算,因为他们免税;他们得到巨额的补助金,实质上是靠国家即纳税人养活。
在日本,当时投入工业的资本分成三类:(1)甲类(武器生产和有关产品生产)占70%;(2)乙类(没有直接军事意义但是在战时要求扩大资本的生产,如电站等)占25%;(3)丙类(非军事企业)占5%。1914-1918年的战争狂热时期,日本建立了6600各企业。1932-1941年期间,日本有69000多各新的和重新装备的企业投入生产。但是,大多数新企业都是规模不大的工厂甚至是作坊。而大工厂则首先在军事工业(飞机制造业、坦克制造业等)和军事生产直接需要有关的工业部门(黑色金属、轻金属等)里建立起来。
冶金业主要的注意力放在高炉炼铁方面。1932年日本有24座高炉,年产150万吨生铁。其中,仅有6座高炉一昼夜能生产300多吨生铁。在侵占中国东北后,日本开始扩大大型高炉的建设。到1934年末,日本一昼夜的生铁产量达700吨的最大高炉和一昼夜的生产能力为500吨的高炉,在国营八幡工厂里很快地建立起来。1936年,日本共有21座一昼夜生产能力100吨,全年总生产率约为300多万吨生铁的高炉。
同时,也新建和扩建了一些炼钢工业企业。1936年,日本炼钢工业的生产率为490万吨;1941年,约为700万吨。1931年平均每昼夜平均生产能力为15-20吨钢,而1941年则拥有每昼夜产50-60吨钢的平炉。1941年末,日本的机床总数超过了68.9万台。日本冶金业的生产设备能力,在1932-1941年间,生铁增长了2倍,钢增长了3倍,其中电炉钢增长了9倍,铝增长了9倍,电站的容量增加了1倍。
1914-1918年的帝国主义战争,对于日本造船业的发展是一个很大推动力。1919年下水的商船吨位达到了最大的数字——61.2万吨。在战后十年时间(1921-1931),日本造船业遭受了危机,且在危机期间只进行了商船的部分更新。新的船舶,迫使在日本经济高涨时期(1928-1929),也只等于1919年建造的船舶吨位的1/4。许多造船业倒闭了。在大船厂做工的工人数,从1918年的9.5万人减少到1931年的3.4万人。
从1932年起,恢复了对准备战争有决定意义的军舰和海上商船的建设。著名的所谓“改进商船质量计划”,规定建造排水量大、总载重量为20万吨的速航海船。其中,大部分是运输船、货轮、机动驳船。换句话说,日本那时就建造了在战时可以容易执行扶住军舰(输送武器和军队、巡逻海洋、运送给养等)职能的船只。
从1937年起,日本实行了政府的新计划。这个计划规定,在四年内建造总排水量为45万吨的船只。从1939年春起,日本私营公司的造船厂就主要完成海军主管机关的订货。根据外国报刊资料,日本海军建造计划耗费了奖金30亿日元,其中,3/4落在最大的早床公司手里。
然而,扩大军事工业和重工业建设的主要刺激还是作为垄断组织发财 的巨大来源的政府军事订货。1932-1936年,日本政府在军事工业和重工业大王中间,分配了兼职55亿日元的金属、工业设备、武器及其他许多商品的巨额军事订货。
根据日本“工业银行”的资料,投入军事生产的资本(包括借款等),在1937年到1941年期间超过了295亿日元(包括中国和殖民地),其中,80-90%是由国家担保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