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创建陕北红军
1932年12月18日,杜衡再次来到陕甘边,在宜君将陕甘游击队正式改为“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十六军第二团”。杜兼军、团政委、王世泰任团长。谢子长、刘志丹等的职务被撤销,令他们到上海去受训、大家据理力争,杜才让刘留在部队给了一个政治处长的职务。
1933年11月,谢子长被中共中央驻北方代表孔原任命为驻西北军事特派员。他回到陕北后,于1934年2月恢复建立了陕北游击队第一支队,5月发展到40多人。7月8日在安定县阳道峁组织恢复重建起红军陕北游击纵队,部队6个支队,共五、六百人,谢任总指挥,郭洪涛任政委、贺晋年任参谋长。
7月28日,他率陕北红军一二五支队和赤卫队南下陕甘边根据地,在南梁阎坬子召开了中共陕甘边特委、军委和陕北特委、游击队总指挥部联席会议。会上分析了斗争形势,商讨了反“围剿”大计,决定由谢子长兼任红二十六军四十二师政委。这次会上不愉快的是传达了上海中央局和北方代表批评陕甘特委的两封指示信,因受王明“左”倾思想影响,给陕甘边特委和红军扣上了“右倾机会主义领导”,“逃跑主义”“梢林主义”“浓厚的土匪色彩”等大帽子。但刘志丹、习仲勋、张秀山等人仍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正确主张。他们和谢领导的陕北红军互相配合,协同作战,还派四十二师红三团跟随谢去陕北作战。一路打了几个胜仗,粉碎了国民党反动军队对陕北根据地的第一次“围剿”。不幸的是8月26日谢子长在指挥清涧河口镇战斗时负了重伤。
谢子长百折不挠、不顾伤痛坚持工作,在数年奋斗的基础上,1934年9月18日,组建起了中国工农红军陕北独立师第一团。1935年1月,将陕北红军一、二、三团改编为红二十七军八十四师。他终于实现创建陕北正规军和根据地的愿望。1935年初,他病重时听从党中央驻北方代表巡视员黄瀚的建议,约请刘志丹率红二十六军二团到陕北,共同商讨陕甘、陕北统一指挥大事。刘志丹到赤源县(今属子长县)后,数次探望谢子长。1月21日,刘在白坚陪同下在水晶沟灯盏湾首次探望谢的病情,并进行了长时期的深入交谈。其它见解都一致,唯有在谁任军委主席问题上各抒己见。刘说谢“你是老大哥。只要你在一天,就还是你当。”谢最后严肃的说“我以中央驻西北军事特派员名义,指定你为西北军委主席!”战友情谊,感人肺腑。重要的是谢子长在逝世前,他已经看清只有刘志丹能担当此重任,从某种意义上讲,他没有把军事指挥权交到极“左”分子手中,这是谢子长对西北革命根据地能够“硕果仅存”的一个特殊的重大贡献。
1935年2月21日,谢子长不幸病逝,结束了他短暂、战斗的一生,年仅38岁。毛泽东主席为子长烈士墓亲笔题词:“谢子长同志,虽死犹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