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国大将许光达故居—1
开国大将许光达故居—2 摄影:刘佳
开国大将许光达故居—3摄影:刘佳
开国大将许光达故居—4摄影:罗雄
初秋的周末,走出繁忙的明德中学校园,回到了橙黄橘绿、稻熟瓜香的家乡长沙县黄兴镇光达村。
温暖的阳光映照着我舒适的心扉,徐徐清风让蓝色的浏阳河水泛起粼粼波光,叶叶渔舟在河心顺流而下。浏阳河沿岸的农田里稻谷的金黄和蔬菜油绿的色彩点缀着庄稼人朴实的生活梦想,家乡还是如昨日一样单纯,如童话一样美丽。我从小就对家乡有一种崇敬,因为这里既是辛亥革命元勋黄兴先生的家乡,还是共和国大将、“中国装甲兵之父”许光达将军的家乡,他们都是我们家乡人的骄傲和光荣。
今天,我再一次回到家乡许光达故里参观,是因为近来小日本寻恤闹事,钓鱼岛再起风波,想再次感受开国元勋铁血军魂的刚毅之气。
许光达故居已经列为长沙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这里离我老家很近,徒步只须10分钟。地处长沙市郊外浏阳河东岸冲积平原上的许光达故居,是一栋典型的江南民居,绿树掩映下的泥墙青瓦屋,朴素简陋,正如一位诗人描述的那样:“隔着湘江的雾,淋着萝卜冲村的雨,走出生养您的茅草屋……”的确,来自种田人家的许光达将军,一生践行艰苦朴素的作风和共产党员的标准,在人民心中矗立起一座顶天立地的丰碑。
此处古来叫长沙东山市桂花村萝卜冲,现名为长沙县黄兴镇光达村。1908年11月19日,许光达诞生在这里一户农民家庭。许光达,原名许德华,1921年入长沙师范学校学习,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6年入黄埔军校第六期步兵班深造。大革命时期参与组建红六军,协助贺龙等创建湘鄂西革命根据地;1923年5月,受党中央委派,到苏联莫斯科国际列宁学校学习;1936年4月再次回到列宁学校特别班继续学习现代军事技术;1938年1月回延安,担任抗日军政大学教育长,后经历并参与指挥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可谓身经百战、功勋卓著;1950年6月受命组建中国人民解放军装甲兵,任装甲兵司令员;1955年授予大将军衔,1959年9月任国防部副部长,“文革”中遭受迫害,1969年狱中逝世。
许光达故里包括四个景点:坦克、让衔碑、故居、陈列馆。进入许光达故里,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一辆威武的六二式主战坦克,是为了纪念许光达诞辰100周年,经过中央军委特批,从广州军区运过来的。这也是一辆在将军亲自主持下,由我国自行研制生产的轻型坦克,坦克浑身喷绘着迷彩色,蓄势待发的炮管指向遥远的天边,曾经作为主力参加了发生在南疆的那场保卫战,虽然已经退役,但接受游人的检阅仍然不失战时风采。
故居前坪高耸着一块花岗岩石碑,名曰“让衔碑”,碑上刻有许光达大将的戎装头像,碑后面根根翠竹挺拔向上,象征着许光达将军的高风亮节。最让人肃然起敬的是有关“让衔碑”的故事,这块石碑昭示了许光达将军的精神品格。1955年时任装甲兵司令员的许光达被评为大将军衔时,是共和国最年轻的大将人选,但许光达司令员非常谦逊,自认为得此殊荣心神不宁,担心受人妒忌和影响团结,于是连续向中央军委和毛主席写了三份要求降衔申请书,表达力自己的诚意,反复坦言军衔“评得太高了”。 许光达司令员的崇高风范,引起了党中央高度关注。在中央军委会上,毛泽东主席高扬起许光达的三份《降衔申请书》大声赞道:“五百年前,明朝开国大将徐达,二度平西,智勇冠中州;五百年后,开国大将许光达,几番让衔,英名天下扬。这是什么?这是一面明镜,共产党人自身革命的明镜”。面对让贤碑,我们更应反思,许多党的领导干部为了私立和地位早已守不住“清正廉洁”的底线,屡屡曝光的贪污受贿之风层出不穷,而经过枪林弹雨的开国元勋淡泊名利的风范,永远值得我们敬重,我们应该多照一照许光达这面镜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