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文教事业上,习仲勋把教育和生产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创新了各类教育模式,如普及初小教育,加强干部教育,重视社会教育,开办冬学、夜校、识字班等;创办了多种地方报纸,其中《关中报》被誉为边区地方报纸的模范;编演了《新开荒》《反对磨擦》《大生产运动》《保卫边区》等一系列具有鲜明时代气息的文艺作品。经过多种形式的培训和学习,提高了广大干部群众的文化水平和工作能力,加强了对政策法令的了解和工作方式方法的研究,工作质量和效率都有了很大提高。到 1941 年,关中分区区委书记以上的干部基本上都具有初中或相当于初中的文化程度,乡一级支部书记大多数都能看文件、读报纸,新提拔的年轻知识分子干部在工作第一线十分活跃。
主政关中分区的六年,是习仲勋在民主革命时期工作和生活最久的一个时期。在这六年里,习仲勋和他的战友们,经受了种种考验,提升了领导能力,也赢得了关中分区人民的衷心拥护。1943年1月,毛泽东在一幅漂白布上亲笔为他书写了“党的利益在第一位”八个字,这个题词是对习仲勋的最好褒奖,也成为习仲勋后来工作的行动指南和奋斗指针。
从一个懵懂的渭北农家少年,成长为坚定的共产主义战士;从一个爱国爱民的热血青年,成长为冷静笃定的军事指挥者;从一个初涉政坛的“娃娃主席”,成长为主政关中的一方主官,习仲勋早期革命生涯的四个节点,对他后来的成长产生了十分重大的影响。淳朴的家风、关中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和早期马克思主义在渭北的传播,滋养了习仲勋开朗豪放、宽厚包容的性格和坚毅刚强的意志;两当兵变中血与火的淬炼,锻炼了习仲勋顽强的斗争精神和坚忍稳健的斗争才能;陕甘边革命根据地深入实际、独当一面的工作历练,培育了习仲勋实事求是的领导作风和坚持真理、修正错误的政治品质;主政关中时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培育了习仲勋同人民群众的深厚感情,也培养了他坚定的理想信念、艰苦创业的奋斗精神和一心为民的公仆情怀。这些丰富的斗争经历,锻造了习仲勋坚强的政治品质,使他一步步走出关中大地,担负起全面领导西北地区革命斗争和建设事业的历史重任,直至成为党和国家的重要领导人。在以后的岁月里,他对党和人民事业无限忠诚,虽历经坎坷却矢志不渝,始终保持了坚定的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展示了一个真正共产党人的博大胸怀。
(作者单位系中共陕西省委党史研究室)
来源:福建党史月刊2018年第7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