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铸造国徽的日子里,焦百顺和工人们不分白天黑夜连轴转,困了就在厂房里和衣而睡,饿了拿着窝窝头就着咸菜吃。铸造车间常常彻夜灯火通明。
没有炉子,工人们砌了个砖炉;没有化铝罐,自制铁罐代替;没有脱氧剂,用木棒搅拌脱氧;没有测试铝水温度的仪器,就在炉前肉眼观察铝水颜色的变化。参加过国徽铸造工作的老工人吴嘉祜回忆,为了完成国徽的抛光加工,当时工人们还自制了许多小工具,用自制的钢丝刷将国徽毛坯表面那些凹凸不平的地方打磨干净,然后用专用工具将有瑕疵的地方修补完整,再用自制的小刀将国徽图案中的细节部分一一雕刻出来,最后再用专用刮刀刮平图案表面,进行整体抛光,这样打磨出的国徽如镜面般光亮。
1951年4月,焦百顺和沈阳第一机器厂的工人们硬是凭目测、手工操作的精湛技艺,攻克了一道又一道难关,提前20天成功地铸造出10多枚不同型号的国徽。其中一枚国徽运到北京,于1951年5月1日庄严地悬挂在天安门城楼上,替换原有的那枚木质国徽。
这是天安门城楼上悬挂的第二枚国徽,一直悬挂到1970年。
(本文作者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原后勤学院副教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