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靠这个农家乐,每年营业收入在四五万元左右,毛利能有三成”,四川仪陇县朱德故里琳琅山景区“琳琅山农家乐”52岁的店主许银芳说,开办农家乐不仅解决了她家剩余劳动力的就业,而且年收入比此前单纯务农时增加了三四倍。
与创新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的政治社会效益相比,创造良好经济效益也是红色旅游发展的初衷之一。红色旅游目的地大多位于经济尚欠发达的“老、少、边、穷”地区,如何能够通过红色旅游使其政治优势有效地转化为经济优势,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一直是红色旅游的着力点之一。
像许银芳这样开办农家乐,依靠红色旅游致富的农户,在仪陇县朱德故里就有23家,从业人员达115人。据该县统计,今年上半年,“农家乐”户均纯收入达到了1.2万元。“可以说,红色旅游的持续发展,为当地农民带来了实惠,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个助推器。”仪陇县县委书记杨建华说。
四川仪陇县,以朱德故里为核心的琳琅山景区内的1000多户原住居民没有向外搬迁。当地政府采取以奖代补的形式,投资近700万元对景区内琳琅村的200多户农民的房子按照川北民居的风格进行风貌打造。仪陇县县委书记杨建华说:“除非工程必要,否则不搬迁,这样既能防止环境失真,也不易产生遗留问题。”而景区的建设与新农村建设有机地结合起来,通过改水、改电、改厕,解决景区群众行路、饮水问题,并利用农家为平台,打造农家乐,既充实了景区的旅游接待功能,又能致富百姓。景区内的生态林都栽种各种果木,既美化了景区环境,又能给当地居民带来经济效益,“景区内仅种枇杷就人均增收80元左右”。
随着中国旅游业的持续快速发展,不少地方党委和政府把发展红色旅游与革命传统教育、老区脱贫致富等结合起来,这种方式受到群众的普遍欢迎。
不仅在四川仪陇的朱德故里如此,记者在陕西延安市枣园村了解到,2006年这里共接待游客18万人次以上,一年总收入达到了600万元,户均纯收入4.4万元;在全村经济总收入中旅游收入占到了80%以上,全村直接参与旅游业务的人员130人,占总劳动力的50%以上。而该村附近的“延安保卫战”景区则为该村剩余劳动力提供就业岗位100多个,村民人均年收入增加200多元。
在国家第一个、同时也是目前唯一的一个旅游扶贫试验区——宁夏固原六盘山景区,以红色旅游为龙头的旅游业带动扶贫成效明显。宁夏统计局和宁夏旅游局的抽样调查显示,固原市2006年接待国内外游客86万人次,连续3年保持了20%的增长幅度,旅游社会总收入1.8亿元,旅游从业人数近千人。地处六盘山腹地的泾源县,旅游业的扶贫带动功能和对社会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明显。2006年泾源县实现旅游收入5500万元,人均旅游收入443元,旅游收入占全县GDP的30%,众多贫困户通过参加景区建设、参与旅游经营活动和旅游服务摆脱了贫困。
自费游客成为红色旅游消费主体
全国红色旅游工作协调小组办公室从50个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季报情况收集的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50个景区共接待旅游者926.78万人次,与2006年同比增长14.7%;旅游综合收入10.4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9.1%。游客对红色旅游景区的美誉度和认同感也越来越高。全国红办今年7月份在上海、沈阳、临沂、遵义和瑞金5个城市的红色旅游景区所进行的游客抽样调查数据表明,90.6%的游客有继续参加红色旅游的意向,94.7%的游客愿意把已游览过的红色旅游景区推荐给亲朋好友,表明红色旅游越来越得到旅游者的认可,并且具有旺盛的人气和生机。
自费游客成为红色旅游消费主体。全国红办今年7月份进行的游客抽样调查数据表明,自费参加红色旅游的游客占游客总数的56.9%,比去年增加了9.8个百分点;公费组织的只占25.7%,比去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