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是八路军有办法,石娟荣和儿童团的小伙伴们跟着战士们把地道改良成弯曲的,一个地道里面七拐八拐,像迷宫一样,这样即使敌人放火灌水,只要做好隔离,乡亲们就不会有事儿。
地道里稍不注意就容易迷路,所以敌人根本不敢下去。村民们就和鬼子捉起迷藏。“虽然有了地道让大伙能藏身,可是每次扫荡,还是有很多乡亲死于敌人的屠刀之下。” 石娟荣说,她的父亲就差点儿被鬼子抓住,死于非命。
1944年,石娟荣加入中国共产党,秘密为党传递情报,组织乡亲们与日寇周旋。“地下党的工作,一切都是秘密进行的,不能跟父母说,也不能和亲人朋友说。不知道身边还有哪些人是党员,也不清楚组织里还有哪些人、都在做什么工作,但大家都始终坚定一个信念,就是我们一定会胜利。”老人说。
后来,村里驻扎的骑兵团要带着参加革命的年轻人去延安,工作出色的石娟荣却没有跟随。石娟荣在家里排行老二,还有年幼的弟弟妹妹,亲人的不舍让她没有跟随部队离开家乡……时隔多年,石娟荣想起与延安的擦肩而过,仍然满怀遗憾。
去不了延安,一样也能革命。石娟荣按照党组织的指示,在村里成立了小剧团,把八路军、地下党和地道战的故事编成话剧,挨村表演,播撒革命的种子。
新中国成立以后,石娟荣辗转多个地方和单位,1955年,她来到北京,成为一名人民教师。
如今,老人家里已是四世同堂,她有两个儿子、两个女儿,两个孙子、两个外孙,还有一个重孙女。
老人最喜欢把战争年代的故事讲给学生听,讲给孩子听。虽然时隔久远,很多细节和时间老人都已经记不清了,但那时的场景,时常浮现在她的眼前。老人深深知道,今天的幸福来之不易,她衷心感谢当年为保卫国家、保卫家园牺牲的英雄们。
“这些都是历史,是我亲身经历过的历史,比任何教科书都要生动真实,我们的子孙后代必须要铭记这段历史,珍惜现在的和平与幸福。”老人眯起了双眼,仿佛又回到75年前的那个清晨,一个背着筐的穷娃娃,自山中走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