撤下来的瓦片进行挑选、除泥、除霉、清洗。据介绍,该工作的目的,就是挑选还能用的小青瓦,保持纪念馆的原貌。
撤瓦、洗瓦、擦瓦、选瓦、晾干,经过这些程序后,才能进行屋面瓦片的安装铺设工作。
“找小青瓦,太难了。”赖卓泉说,他走遍了贵州的所有地方,后来,在毕节找到了能用在纪念馆屋顶的瓦片。而瓦片的用量需求很大,共计需要12万片,用于纪念馆街面房、跨院、主楼等。
他解释说,从纪念馆屋顶撤下来的小青瓦,有18种,规模尺寸各不相同,这表明,当初修缮时,对小青瓦并没有统一规格,这也是屋面漏雨的原因之一。现在,修缮项目部统一了规格,保持当初维修时的规格,用的是厚度1.5厘米、长18厘米、宽12厘米的小青瓦。
为什么要用旧瓦片?赖卓泉介绍说,曾有人送来新瓦,他们不敢用。因为送来的小青瓦厚度、密度达不到要求,这些机制瓦价格虽然便宜,每片3角5分,但易起粉、霉坏,且使用年限仅为5—10年。
从毕节采取来的旧瓦,价格高达每片7角,但厚度达到了1.5厘米,且是手工瓦。更为重要的是,用新瓦,改变了文物原状。用旧瓦,则保持了纪念馆的原汁原味。
手工技术活路多
纪念馆的修缮,跨院的工程是最难的,瓦片用量是最大的,手工技术活是最多的。
据介绍,“斜屋面、小青瓦、穿斗榫、白照壁、木门窗”中的白照壁、灰墙白缝、补字、补花等工作,是纯的手工技术活,难度相当高。
以白照壁、灰墙白缝,以及屋檐下的白边为例。一般房屋的修建,这个“白”,采用的是市场上热卖的腻子粉。而这次纪念馆修缮则不同,由于要保持纪念馆的原汁原味,许多地方,也需要用原来的技术才能复原原貌。
据悉,这种工艺叫“纸筋灰”。首先将草纸泡在水面,待草纸完全溶解后,捞起草纸渣,将纸渣和石灰按比例混在一起,再贴在墙上。这时,纸渣混上石灰后,呈白色。
“纸筋灰”的好处在于使用年限长,时间越长越硬,经风雨、日晒而不变色。相比之下,腻子粉易受日晒、雨水的影响,时间长了,还会龟裂。
大家知道,纪念馆的天井里有二个字,即“慎笃”,这块境壁上还有两朵花,它们的底层,即用的是“纸筋灰”的类似方法“打底”,然后用各种颜色的铁粉、色浆等勾兑好,在“纸筋灰”未干透时,工人师傅一一上色。同时,纪念馆屋顶上的雕花,以及其它雕塑等,都采用类似的方法进行修缮。
楼板、地面恢复原貌
不知大家记得不,纪念馆主楼的一楼走廊、还有几间房,是水泥地面,此次修缮,将恢复原貌,做成“三合土”地面,这种地面,其实就是当初修建时的那种。
这种地面的做法非常复杂,需要用石灰、黄泥(带有小石头块的)、糯米浆进行勾兑,并经发酵、搅拌等后,再铺在地上,并用人工夯实。其特点是,不起层、不崩壳、不龟裂、不怕潮;踩的人越多,地面越硬;30年、50年,不用维修。
其他方面,楼板全部更换,且统一了标准,用材必须为厚度3厘米、长2米以上、宽10—13厘米的板材,板材经过防腐、防虫处理。
门窗方面,维持原貌,且门窗、扶手等的漆面,采用“土漆”。稍微上了年纪的人都知道,土漆漆面越摸越亮。
后记:
限于报道的篇幅,屋内顶面维修、屋内墙壁的修缮,以及雕花等修缮,没有再做仔细的报道。不过,从遵义纪念馆修缮的招投标严选资质单位,施工方力求完美、保持原貌的审慎,以及具有多次修缮古文物的经验来看,我们有理由相信,修缮会有一个满意的结局,遵义纪念馆将迎来一个原汁原味的新“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