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机制,优化品牌,挖掘资源——江西红色文化魅力“迸”出来
●为红色文化寻找适应文化发展潮流的运作机制,“中国红歌会”吸引13万人报名参与,3000多人通过电视荧屏唱响“红歌”,观众累计超过2亿人次
●加大对红色文化基础设施投入,提升纪念馆等布展水平,免费开放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使红色文化更贴近群众
●打响“红色摇篮,绿色家园”品牌,红色旅游形成集群效应,成为富民兴省重要举措,2008年实现旅游收入244.61亿元
4月4日,清明节,红土地上春雨纷飞。在南昌市八一起义纪念馆,冒雨前来参观的人们排起了长长的队伍。据统计,清明假期3天,八一起义纪念馆共接待游客1.6万多人。
这样的场景,只是近年来江西红色文化迅速发展的一个缩影。大型情景歌舞剧《井冈山》两年演出266场,观众超过18万人次;改扩建后的井冈山革命博物馆,不足一年就接待游客200万人次;“中国红歌会”掀起“红色旋风”,收视观众超过2亿人;红色旅游继续升温,2008年游客数量达3543万人次,实现收入244.61亿元……
一组组数字,见证了江西省红色文化的跨越式发展,彰显着红色文化品牌内在的无穷魅力。
红色文化走上“时尚”
“一送(里格)红军,(介支个)下了山;秋风(里格)细雨,(介支个)缠绵绵……”
2008年10月26日,“中国红歌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唱响。在80分钟的时间里,数万名观众聆听着“红歌”,重温血与火的峥嵘岁月。演出结束后,许多观众迟迟不愿离去。
从2006年开始举办的“中国红歌会”,共吸引13万人报名参与,3000多人通过电视荧屏唱响“红歌”,观众累计超过2亿人次,100多万人次通过短信、电话、网络表达对“红歌”的喜爱。
红色经典歌曲与电视平民选秀节目结合起来,让红色文化走向时尚。选秀节目所具有的观众广泛参与、密切互动的特点,大大增强了红色经典歌曲的吸引力和表现力。
在打造红色文化品牌的过程中,江西省始终把创新摆在首要位置,注重为红色文化找寻适应当代文化发展潮流的运作机制。
2007年4月,作为江西省文艺院团改革试点,井冈山歌舞团正式注册成立。歌舞团完全实行企业体制,在井冈山旅游旺季时每天演出大型情景歌舞剧《井冈山》,淡季时深入到各县(市)、区演出。一年多来,该剧演出266场,观众达18万人次,成功走出一条红色文化的市场化运营之路。
江西省近年来还参拍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井冈山》、《浴血坚持》,在收视上都取得了骄人的成绩。中国红色旅游博览会、井冈山精神大型展览等活动更引起社会广泛关注。
装扮红色教育大“课堂”
在井冈山,有一座被称为“一号工程”的雄伟建筑——井冈山革命博物馆。这座场馆融纪念性、教育性和观赏性于一体,成为井冈山的标志性建筑和传承井冈山精神的红色丰碑。自2007年底免费开放以来,博物馆已接待海内外游客200万人次。
近年来,江西省充分利用中央资金和自身财力,加大对红色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仅2007年,南昌八一起义纪念馆、瑞金中央革命根据地纪念馆、方志敏纪念馆等场馆改陈布展经费就达2750万元。同时,江西省各级党委政府累计投入3000多万元,使大部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基础设施、陈展水平、人文景观和环境面貌普遍得到改善和提高。
在布展中,江西省还引入高科技手段,充分运用声光电、三维及多媒体技术,让沉淀的历史动起来,生动再现革命年代的光辉岁月。
为了让红色文化更贴近群众,从2007年11月开始,江西省向社会免费开放了11个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对未成年人免费开放了153个县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至今年2月底,各教育基地累计接待人数近100万人,同比增长55.6%。
“富”脑袋,满口袋
“红米饭,南瓜汤,秋茄子,味道香……”
在井冈山麓的菖蒲古村,吴建中的“农家餐馆”就开在村口的公路边上。如今,在井冈山经营“农家乐”旅游项目的农户已超过100家,每户年收入超过3万元。
2006年,江西省委、省政府印发了《关于大力发展红色旅游的若干意见》,提出要通过政府组织引导、社会广泛参与和市场高效运作的方式,坚持不懈地发展红色旅游,全面提升红色旅游品质,打响“红色摇篮,绿色家园”品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