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建筑 生机依旧
烟台位于胶东半岛的中心地带,碧海灵波,山林清秀,气候宜人,自古便是适合人类生活的良域佳地,被誉为“人间仙境”,烟台市博物馆便是这“仙寰”中的一朵奇葩。
紫燕筑巢般辛勤的工作、艰苦的创业,成就了今天烟台市博物馆的累累硕果。在烟台市委、市政府和市文化局的直接领导下,在国家、省文化主管部门的关怀和支持下,几代博物馆人团结奋进,开拓进取,事业不断发展壮大,藏品保护和管理、陈列展览、田野考古和科学研究等方面都取得了可喜成绩。
五十年发展历程
烟台市博物馆是山东省最早建立的博物馆之一。1958年6月,烟台市人民委员会成立烟台市博物馆,馆址设烟台市毓岚街2号,主要负责辖区内的文物征集和陈列展览活动,文革期间关闭,1973年重新对外开放,1978年与展览馆合并,成立烟台市博展馆。1962年,烟台地委接受原文登地区、莱阳地区的所存文物3000余件,成立烟台专区文物陈列馆,馆址设烟台市北大街72号,负责全区内的文物保护和征集、陈列展览等工作,1964年改称烟台专区博物馆,文革期间与烟台市群众艺术馆合并设文物组,1976年8月,启用烟台地区文物管理组印章。1980年11月,烟台地区文物管理组改称烟台地区文物管理委员会,同时恢复烟台地区博物馆。1984年6月,烟台地改市,烟台地区博物馆和烟台市博物馆合并,成立现在的烟台市博物馆,馆址位于烟台市芝罘区毓岚街2号的烟台福建会馆。2007年9月,烟台市委、市政府决定将原烟台市展览馆全部移交烟台市博物馆,并在此基础扩建博物馆新馆。
改革开放以来,烟台市博物馆内抓管理、外树形象,下设陈列社教部、文物管理部(保管部)、展览部、考古部和办公室(内设保卫科),承担全市的文博工作。现有50名专业技术人员,文物库房2500平方米,展陈面积3600平方米,已成为地方特色鲜明的地市级综合性博物馆,即将落成的新馆面积达16000平方米,陈列面积4000余平方米。多年来,烟台市博物馆各项业务工作名列全省前茅,被烟台市政府和上级业务部门多次评为“先进集体”和“文明单位”等荣誉称号。
广征文物丰藏品
烟台市文物征集工作可以追溯到战火纷飞的解放战争时期。1948年,中共胶东区委成立了山东省最早的文物管理机构——胶东地区文化古物委员会。当时的胶东地区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重要解放区之一。在解放区内开展的土地改革运动中,为使文物不致失散毁损,成立了该机构,负责征集、保护文物。同时,中共胶东区委发出《关于收集保管文物古物的指示》,要求“一切文物,任何人不得私藏,扣留,送人或送交其他机关。”这些文物古籍有3000余件于1962年调入当时的烟台地区博物馆,成为第一批建馆的基础藏品
烟台市博物馆文物征集工作主要通过民间文物征集、文物调拨与交换、文物拣选等方式进行。民间文物征集是烟台市博物馆藏品的重要来源之一。征集方式包括收购、捐赠等。为举办陈列展览而进行的文物征集工作规模较大,针对性也较强。1964年,为举办《烟台近百年史料展览》,博物馆全体工作人员分赴市内及旅顺、大连、天津、北京等地,征集到诸如一级文物“山东登莱青到衙门点”,以及清代海防铁炮,英国大东公司电阻、发网、花边等有关文物。1975年,为举办《革命文物陈列》,博物馆全体人员分头下到市区各乡镇,经过一年多时间,征集到一批自辛亥革命至解放战争时期的有关文物及照片,如志愿军输血纪念证书、慰问袋等。多年来,通过收购征集到的文物不乏罕世之珍,如明代永乐青花缠枝纹梅瓶、清代象牙席、清代金农《佛像》轴、清代黄慎《采茶老翁图》轴、清代乾隆御题玉瓶等国家一级文物。
由于文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