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新华日报》1月10日报道,江苏省文化厅昨日宣布,作为江苏省最高端的公共文化设施,南京博物院、江苏省美术馆和南京图书馆将于4月前对公众实行免费开放。据了解,南博已经对未成年人、残疾人和军人等特殊群体实行免费开放,并把每月第一个星期天作为免费开放日。经过测算,三大馆实现免费开放以后,政府将增加1000万元投入为公众免费参观、借阅买单。欣闻此讯,着实感动:政府顺应民心,推出高端文化设施,为百姓买单,免费对社会开放,是一桩实实在在的亲民、爱民好事,同时也是弘扬祖国民族文化的有力举措,值得称道!
出于对祖国与人类历史文化的敬仰与崇拜,每每外出游玩,总会抓住一丝机会到当地文博馆藏景点去,参观领略那里的文化遗存、馆藏古器。我们的中华民族从遥遥的文明发展之途一路走来,许许多多珍贵遗产被消弥在日月轮回的漫漫征途中,而今天能够真正看到的“故事”也只能靠到这些文物博物馆中一睹其真容了。
国家为了保存、延续这些弥足珍贵的人类“昨天”,花费、投资、抢救、保护,才能保留得一部分远到人类、近至民族的宝贵遗产,不遗余力地在各级兴办了部分博物馆,传承与延续着人类、国家、民族的“薪火”。
然而,就目前我们的博物馆藏境况而言,却是难如人愿的,许多地方博物馆管理与展示功能及其社会效应还远远不尽人意,存在着被“冷落”,蹲“冷宫”,遭“冷遇”的现象。
从表象上看,一些地方博物馆藏地处偏僻,交通不便,使参观者“望路兴叹”;有的地方博物馆参观程序繁杂,“禁忌”多多,令参观者“畏”而却步;有些文博单位门票价高,让参观者被“票”赶跑。于是,日久天长,博物馆之“博”便一天天被“薄”了下来。一些地方博物馆慢慢门可罗雀,运转难以为继,只能靠着国家补贴维持生计,支撑门面。
博物馆藏地是大众欣赏与学习传承知识之地,文博管理单位何以至此境况?“博物馆”成了经济、物资、人才“薄弱馆”的现象,这是应该引起相关部门关注与重视的。
一是博物馆经济实力薄弱。有资料显示,全国文物系统现有一千五百多个博物馆。据《新世纪周刊》的报道说,年总支出约十七亿元,其中工资就占了近七亿元,博物馆事业经费平均到每个馆,每年只有六十多万元。除故宫博物院、陕西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上海博物馆等有限的几个博物馆经费充足外,全国文博系统以及档案系统几乎都缺乏资金,很多珍贵文物和历史文化资料都面临保护不力甚至消失的困境,有的县级博物馆一年经费不到两三万元。在这种情况下难以开展征集、保护工作。在中西部一些县市级的基层博物馆,很多文物都是随便地堆在地上。在筹集中的中国族谱博物馆由于资金短缺,建设工程举步艰难。
二是博物馆业务无统一规范。例如在藏品保护方面,有的博物馆没有规范账目,没有符合藏品保护要求及安全等级的库房。专家认为,这是由于国家未制定专业标准,没有指标体系和责任考核,因此未对博物馆工作人员形成压力。
三是博物馆面临体制困扰。相关方面专家指出,中国的博物馆作为政府的附属机构,并非独立法人,因此导致管理权、产权界限模糊,责任模糊。位于我国南方长江以南的人类唯一遗存的中华曙猿遗址保护区,因为体制、归属、经费、专业人员力量等原因,筹建工程仍然处在半死不活之中。
四是博物馆缺乏专业人才。据统计,全国博物馆工作人员中,只有百分之三十八有大专以上学历,具有历史、文博、考古等专业背景的人才更少。且高校招生时,报考与高考入围可选生源与质量得不到保障。
博物馆,顾名思义,其“博”之大、之深、之广!现在我国的文博事业正处在一个稳定、起步、发展的向上成长时期,现今在我国各种各样、形形色色、大大小小的博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