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后故事:在序厅做油灯雕塑,是一个大胆的创新。现在的博物馆里,千馆一律,在序厅都摆放着伟人的雕塑,江西要突破创新。伟人的雕塑,江西可以做,外省同样可以做,出不了新。于是想到其他地方无法复制的物品——油灯,这一见证毛泽东在八角楼艰苦工作的物品。此观点一提出,立刻让在场的所有人觉得眼前一亮,是的,就是油灯,八角楼的油灯。将其放大,进行艺术加工,用青铜器铸造。这一创举,开了我国博物馆建设史上之先河。
长征出发·再现军民鱼水一家亲
■历史背景:1934年4月,中央苏区的北大门广昌成了蒋介石进攻的重镇。在“左”倾冒险主义者博古和李德的指挥下,不顾朱德、毛泽东等同志的反对,以集中对集中,以堡垒对堡垒,广昌保卫战死伤红军过万人。1934年4月28日,广昌落入蒋介石之手,中央苏区的北大门被打破,其它军事要塞也相继失守。1934年10月中旬,中央红军开始了战略大转移——长征从于都出发。
■现场见闻:走到“长征出发”景点,你会发现,自己的脚不是踩在地板上,而是雪上、草上,感觉新鲜异常。墙壁上的巨大的影像,播放着红军从于都出发、飞夺泸定桥、四渡赤水、翻雪山、过草地,最后到达陕北的场景。现场配上《十送红军》的歌曲,让人对军民鱼水情有了更深的感受。
■背后故事:整个场景是一个跳跃式体验景观,综合运用半景画、模拟实景、视频、雕塑等展示手段,将中国革命进程的重大历史阶段浓缩组合在一起,让观众在体验红军长征过雪山草地的同时,深化“井冈山斗争奠定了中国革命胜利的基础,开创了中国革命崭新的纪元”主题的理解。
巨型沙盘·博物馆里了解井冈山地貌
■历史背景:井冈山,中国红色革命的摇篮,中国红军从这里走来,红色革命从这里开始。
■现场见闻:井冈山,500里连绵不绝,巍峨耸立。在井冈山革命纪念馆,有一座井冈山巨型沙盘,长11米。宽6米,按照1:5000的比例制作而成。绿色的,那是山,红色的标志,那是红军走上井冈山,开展革命斗争的路线。
■背后故事:接到这一任务时,离开馆时间已经不足20天,领导、专家和设计、施工人员一起日夜赶工,终于在开馆前完成了这一艰巨的任务。在这里,游客可以一边享受着美食,一边足不出户地了解井冈山形地貌。
抗洪抢险·井冈精神的传承
■历史背景:1998年夏,我国江南、华南大部分地区及北方局部地区遭遇特大洪水。8月上旬,在洪水即将吞噬九江城区的紧要关头,2.4万名人民解放军、武警官兵以及广大抗洪干群,发扬伟大的抗洪精神,创造了在世界第三大河流上、在超历史高洪水情况下堵口成功的人间奇迹。
■现场见闻:背沙包、打桩、堵缺……天空下着暴雨,九江抗洪大堤上,“党员突击队”、“英雄营”……数十面红旗飘扬着,抗洪战士高喊着口号,奋战在泥水中。“那时真的很危险!”一位游客发出感慨,九八抗洪,解放军战士表现出来的精、气、神,就是井冈山精神的延续。
■背后故事:场景运用雕塑、半景画、画外音,结合高科技手段,塑造变换的场景,艺术再现了兵民奋力封堵九江决口的壮观场面,显示出他们力挽狂澜的英雄气概。
主题雕塑胜利的起点
■历史背景:1928年4月28日,龙江书院来了两支队伍,一支是朱德领导的南昌起义的部队,一支是毛泽东领导的秋收起义的部队,中国革命开始了胜利的起点。
■现场见闻:它似一只雄鹰,正欲展开双翅,向广阔的天空展翅高飞;又像一个摇篮,象征着井冈山是中国革命的摇篮;它还像一座山,象征着两位伟人以大山的胸怀身处井冈,放眼天下。这就是位于井冈山革命纪念馆顶部的主题雕塑,在博物馆,在此驻足拍照留念的人是最多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