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立抗战忠魂纪念碑,是一项与抗日战争相关的重大政治、历史、文化工程。它的消失,经历了80年的沧桑岁月,经历了残酷的战火和历次政治运动。隔省操作,又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还有技术、文化等方面问题,工程的难度可以想见。
但是,在支建华副主席看来,事关抗战,事关民族大义,这不是需要讨论的问题。难度、责任和风险一定会有,但是,我们吉林省绝不能回避,应该做,也必须做好。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是天时,如果错过时机,我们将更加有负历史,愧对先烈。
为了慎重,支建华副主席从省档案局调阅了大量关于冯占海和东北义勇军的资料,充分掌握情况,做到心中有数。何宛英主任则当即联系河北省政协,托请他们到高邑县代为调研,一定让复碑方案做到有的放矢,切实可行。
2015年7月,烈日炎炎,支建华副主席打给赵勤的电话,具有与天气同样的热度:长春华夏陵园公司董事长孟祥光慨然出资,并承办设计、制碑、调运、安装、落成全部工程。
复碑记
吉林省政协几次开会组织相关人员讨论,就碑式遴选、工程质量、工期计划、原碑文的校勘、新碑记的撰写、联络协调等都落实了任务,明确了要求。
吉林省政协主席黄燕明,在繁忙的工作中,对纪念碑工程的质量和工期等问题给以特别关注,尤其是对乙未新碑记的撰写,提出了原则性的指导和修改意见。
刻石勒铭,求其传世,主要在于碑文的流布。原碑已经损毁、深埋不可见,存世的碑文是原作者钟隽荣,曾经在1964年寄给政协全国委员会的一份手写残稿,其中也有少量错误。传世的还有由手写稿派生的第三个版本,错字也不少,此外还有标点误用、滥用等问题。需要本次制碑,相关文史工作者对碑文精加校勘。
为记录工程始末,并与“碑记”和“墓志铭”相匹配,吉林省政协组织有关专家,就立碑的意义目的、冯部义勇军抗战功绩、墓碑遭遇、吉林高邑立碑的理由等,撰写了文言体的《乙未复立抗战丰碑记》,碑记云———
古尚金石之寿,故忠臣义士,奇情大节,莫不铸鼎刻石以传,垂千古而不朽。抗战先烈,功在国家,泽被后世,礼当彪炳青史享千秋之尊崇也。
公元二千有一十五年,岁在乙未,适逢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之周年七秩,亦抗战名将冯占海将军为所部抗战阵亡英烈树忠魂墓碑八十春秋。兹于高邑重树抗战丰碑,以旌表先烈,风标后人,俾我中华民族爱国、献身,团结、自强之抗战精神得以代传焉。
公元一千九百三十一年,九一八事变遽发,冯占海将军率部通电抗日,为民族存亡,转战东北四省,千百壮士,赴汤蹈火,殒身喋血。东北抗日斗争风起云涌,御辱求存,前仆后继。慨其义勇坚贞,气贯长虹,《义勇军进行曲》(即《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由是而诞生焉。嗣后,冯部义勇军编入国民革命军序列,为陆军第六十三军,驻屯河北高邑。
山河有情,高邑何幸!为彰扬抗战烈士丰功伟烈,民国廿四年,冯将军出资购地,建造陵园以慰忠魂。爰制墓碑二通,刻《忠魂公墓碑记》《陆军第六十三军阵亡将士忠魂墓志铭》于其上,铭文婉曲,备极悲壮。斯时寇焰日炽,华北危殆。为安全计,墓志铭碑深埋于公墓之侧,冀后世天下承平,得以重见天光。
时移世异,迭经变乱,致陵园荒秽,碑石毁弃,泯然不知所踪矣。近有冯将军部属校官武步墀烈士之后裔,筹资百万,辟高邑刘秀公园东北隅,复建环形纪念亭一座。吉林之与冯将军自有乡谊之重。冯部义勇军,国家干城,亦为吉林子弟。烈烈丰功,光增故国,荣耀乡邦。铭石树碑,正其时也。
有鉴于斯,政协吉林省委员会居中擘画,政协河北省委员会、中共高邑县委、县政府、政协高邑县委员会、社会各界贤达鼎力襄赞。长春华夏陵园公司慨然出资,承办制碑、调运、落成诸务,其诚可嘉,其义可风焉。
崇奉先烈,在上为德,在下为义,可行庙祀,可鉴青史,世风则不言而化。国人当慎思之,笃行之。
先烈有灵,佑我中华,弦歌不绝,斯志永存!
吉林省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
长春华夏陵园有限公司
二跂一五年九月
2015年9月29日上午,大汉王朝的中兴吉地,高邑刘秀公园千秋台畔,“抗战忠魂纪念碑”隆重落成。
参加抗战忠魂纪念碑揭幕仪式的,有来自吉林省、河北省、石家庄市、高邑县的领导及各界代表,还有小学生及当地群众。
红绸大幕揭开,历经80年沧桑岁月,《抗战忠魂纪念碑》矗立于燕赵大地!主碑两翼分别镌刻《忠魂公墓碑记》和《陆军第六十三军阵亡将士忠魂墓志铭》金字铭文,下面精工石刻6幅浮雕。主碑后面,镌刻着《乙未复立抗战丰碑记》。
让时光见证,中华民族的精魂正气必然浩然史册,伟大的抗战精神必将万古流芳!
(本文作者系民盟吉林省委机关退休干部、吉林省政协文史专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