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水烈士陵园进入收尾工程。 宋立毅摄
昨天,记者在房山区韩村河镇圣水峪村看到,新建的圣水烈士陵园主体工程已经完工。今年年底前,分散于各乡的388座零散烈士墓将迁葬于此,统一维护管理。
房山地区抗日战争时期就是平西抗日战争根据地所在地。多年来,随着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新中国的建设,无数英烈抛头颅洒热血,长眠于此。据统计,房山现有合葬、单葬烈士墓1130座,分布在19个乡镇35个村。其中700座无名烈士墓位于平峪烈士陵园,其余400余座由各乡镇管理。由于一些烈士墓地处山顶或荒野,年久失修、杂草丛生,有的甚至碑裂墓斜。“像老帽山上的烈士纪念亭、松树岭上的墓碑,都是在山顶上,上山步行路途远,很少有人去打理。随着山区中小学的撤并,一些地方也渐渐没人去了。”房山区民政局相关负责人说。今年,房山区对辖区烈士墓和纪念设施进行修护,对分布于各乡镇的零散烈士墓进行摸底调查后,统一迁至新建成的圣水烈士陵园,让烈士的陵墓得到更好的保护。
目前,圣水烈士陵园主体已经完工,一些施工人员正在甬道上进行最后的收尾工程。记者看到,陵园靠山,墓地由下往上呈阶梯状层层排列,庄严肃穆。台阶最高处正中矗立着一座纪念碑,上书大字“革命英烈永垂不朽”。
墓碑全部为卧式碑,碑正面80厘米长、60厘米宽,花岗岩底座,汉白玉碑面,每座墓碑前都种有一株云杉树。记者发现,有的碑面还特意留了一个正方形的缺口。现场施工负责人告诉记者,对于有名烈士墓,碑面会写上他们的事迹梗概;对于无名烈士,采用这种可视卧式碑,缺口处镶玻璃,里面可以摆放一些纪念物品等。
陵园占地171亩,共修建了400多座烈士墓。烈士纪念碑后的三面墙体,将竖起英雄故事浮雕,左右两侧还将设4面英烈墙,将烈士的名字全部书写其中。下一步,还将对荒山进行绿化美化,把圣水烈士陵园建成缅怀先烈、教育后代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目前,迁墓工作正在进行中,对于无名的烈士墓全部迁址,有名的将遵照家属意愿决定是否迁址。经过各街道的统计,现已有388座烈士墓确定迁址。根据《烈士褒扬条例》和民政部、北京市关于抢救保护零散烈士纪念设施的要求,迁墓工作将于今年年底前完成。对于不能迁移的零散烈士纪念设施,将就地进行修整、粉刷或者更换纪念碑。
对烈士墓进行修缮、迁址的同时,房山区民政局还协调乡镇政府,找老人口述历史,详细挖掘烈士故事,并对乡镇上报资料进行编辑、考证,并将制作成文字、视频资料存档。
另据记者了解,本市从2011年开始推进零散烈士纪念设施抢救保护工作,今年年底前,全市所有零散烈士纪念设施都将完成抢救保护。这些零散烈士纪念设施主要分布于房山、门头沟、密云、怀柔、昌平等区县。
先烈事迹
老帽山的“无名六壮士”
1943年春,日寇加紧对平西抗日根据地的扫荡。一天早晨,日伪马队接近马安村,为了给县委、县政府和群众转移赢得更多的时间,八路军某部一个排奉命赶到老帽山下一座临河滩的小山头阻击敌人。
老帽山是十渡与马安村之间一座险峻的山峰,位于拒马河一侧。八路军战士凭险据守,紧扼住河谷中的主要通道,直到预定的阻击任务完成,才开始撤退。就在这时,背后突然响起了枪声,好几名战士应声倒下。原来敌人在汉奸的带领下,从背后包抄上来。三面受敌,战士们无所畏惧,与敌人展开了殊死搏斗,子弹打光了就用石头砸,打退了日寇的一次次进攻,而我们的战士也一个个相继倒下,最后阵地上只剩下六名战士。
大批敌人又蜂拥上来,被逼到悬崖边上的战士们肩并肩手挽手,像一座威严的群雕,傲然屹立在老帽山顶。就在日寇扑上来的刹那间,战士们抱枪纵身跳下山崖。
敌人走后,当地群众找到了烈士遗体,将他们安葬在十渡村北的老帽山上。1984年,在老帽山为抗日六壮士修建了纪念碑亭。遗憾的是,至今没有人知道他们的姓名。
23位志愿军烈士长眠房山
1951年,中国人民解放军103野战医院,就设在房山区交道镇的一街、二街和后交道村。从1952年到1953年,该院共接诊了从丹东转来的300多名志愿军伤病员,经过治疗,大都恢复健康归队,但有23位伤员由于伤势过重,医治无效,光荣牺牲。1984年3月,为了纪念这23位志愿军烈士,政府部门在后交道村安葬烈士的墓地,建立了纪念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