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几何时,在各类博物馆、纪念馆、烈士纪念碑、革命遗址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参观,如同翻阅一本本厚重的教科书,与历史隔空相望,通过那些遗迹感受与自己错过的那段岁月。一代又一代的国人,正是在这些地方接受了最生动、最直观的教育,进而激发出满腔的爱国热情。
而今,随着时代的变迁,在这些场所,观众鱼贯而进的场景似乎越来越难觅踪影了。每每走进这些纪念馆的时候,除了依然能够感受到建馆之初的庄严肃穆,更多的感觉是清冷。
展览内容多年不变制约教育功能发挥
中共满洲省委机关旧址,位于哈尔滨市南岗区光芒街40号,该“旧址”建于上世纪20年代初,是一座俄式木制小房。1988年10月,经过修复后的纪念馆免费对外开放,室内的卧室、书房、客厅等都是按当年状况进行布置陈列。作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学生曾是主要参观人群。“以前,节假日期间会有许多学校组织学生来我们馆参观或开展教育活动。最近两年,可能考虑到学生的课业、安全等问题,几乎没有学校再组织师生到这里参观了。”馆长肖震有些无奈地说。
连日来,记者走访了几家授牌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有些基地就坐落在城区的繁华地区,门外车水马龙。推开门走进去,里面静得出奇,只是偶尔一两个参观者轻轻走过。
“展览内容上多年不变;展览形式上往往是‘橱窗+镜框’,设备陈旧、技术落后,缺乏内在的感染力和外在的吸引力。”一位受访的学生家长这样形容她眼里的“教育基地”。
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现状限制了它的发展,同时也制约了教育功能的发挥。哈市尚志小学德育主任温丽娜认为 :“能让学生进行体验性实践活动的场馆式教育基地太少了,物品大都在玻璃橱柜里面摆着,学生只能走一走看一看,次数多了就没有兴趣了,应该给孩子一些参与互动的机会。”
经费有限展馆难“与时俱进”
我省目前有93个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以提高青少年的民族责任感,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为主旋律。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哈尔滨市很多中小学校都把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当成学生德育实践活动中不可或缺的环节之一。
如何通过寓教于乐等灵活多样的方式,增强教育活动的吸引力、感染力,是目前摆在一些展馆面前的紧迫课题。而像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这种相对沉闷、静态的教育场所,更需要与时俱进地“激活”它。在一座历史纪念馆里,一位观众直言不讳地告诉记者:“我在念高中时参观过这个纪念馆,现在带着读小学的孩子再来参观,这里还是老样子,有些令人失望。”
对此,东北烈士纪念馆党委书记刘春杰也有同样的困惑。采访时,他坦言也想为观众呈现常看常新的感觉,但这样的想法却受困于经费的限制。
目前,在东北烈士纪念馆中有两个区域,一部分为基本陈列,另一部分是临时展览。刘春杰介绍说,临时展览有其灵活性,通常与外界合作进行主题式展览,多以图片和展板的方式在馆内展出,以达到宣传教育的目的。而如果要更换一次基本陈列区的展品,起码要闭馆一至两年,投入的经费按照展览的面积计算将是一笔不小的开销。
管理者们探寻解决问题途径
身处窘境的基地管理者们已经开始意识到了“冷清”的原因所在,目前正试图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近年来,一些基地通过采取一些有效措施,使管理水平得到逐步提高,例如,工作模式变坐堂等人为主动走出请人。“我们正利用阵地与巡回展相结合的方式,不断推出弘扬革命传统、继承先烈遗志为主题的各类展览,走进校园开展宣传活动。”肖震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