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航空工业史上,深深镌刻着一个名字,他就是我国航空发动机事业的创始人、奠基人、开拓者吴大观。在他93年的生命中,有68年与航空工业相伴随;他创下了我国航空工业的九项“第一”,为新中国航空发动机事业立下了卓越功勋。
早在学生时代,吴大观目睹了国土沦丧、日寇飞机在中国上空横行肆虐,他就立下航空救国的人生理想。
在西南联大读书期间,他毅然由机械系转到航空系。从当时国内唯一的航空发动机厂贵州大定的“乌鸦洞”,到远涉重洋赴美求学,吴大观深感当时中国航空工业的落后。1947年,吴大观拒绝美国的高薪聘任,怀着赤子之心回国参加新中国航空工业的筹建。
研制出自己的航空发动机,让战机拥有“中国心”,成为吴大观一生不懈追求和奋斗目标。1957年,吴大观受命到沈阳410厂,组建了新中国第一个航空发动机设计室。他率领科研团队开始了我国第一型喷气式发动机——喷发1A的设计研制。一年后,装配着该型号发动机的“歼教—1”型飞机试飞成功。我国自己设计制造的第一型喷气发动机就此诞生。
1959年,“红旗”2号喷气式发动机试制成功。1969年,中国第一型涡轮喷气发动机——涡喷7甲发动机试制成功。1971年,中国第一型涡轮风扇发动机——涡扇5发动机试制成功。1978年,中国第一型大推力涡轮风扇发动机——涡扇6发动机试制成功。
吴大观在西安航空发动机厂主持英国斯贝发动机专利仿制工作期间,从全国有关研究院所的重要岗位选派力量赴英参加试车,带动了我国高空试验台、震荡燃烧等一系列尖端技术的发展。他翻译的技术文献,对全行业发动机的研制技术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1982年,吴大观与另外8名专家给中央写信,力陈独立自主解决飞机“心脏病”的重要性,从而催生了中国“太行”发动机的诞生。
晚年,离开一线岗位的吴大观仍追踪航空发动机的最新动态,他主持完成了我国第一部军用航空发动机通用标准规范的编制,使发动机研制从此有章可循。
吴大观一生酷爱学习,喜欢读书。在他88岁高龄的时候,还每天坚持学习党的理论,钻研最新技术,并做了几十本的摘抄笔记。
2006年,已届90高龄的吴大观在写给中航工业集团的信中说:“人才资源是航空工业最重要的战略资源,要创造培养、吸引、用好人才的起码条件。”
多年来,作为项目带头人和科研单位的领导者,吴大观一直非常重视科技人才的培养和队伍建设。他亲自为科技人员制定详细的科研工作计划和技术学习计划,针对科研队伍年轻、经验不足的情况,组织“技术练兵”,一方面把他们放到科研第一线锤炼,一方面督促他们学习跟踪世界航空发动机先进技术。他的弟子中,很多都已经成长为航空动力人才队伍的中流砥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