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一清(1902——1930年),原名源锬,又名源鉴,号一清。江西信丰县人。学生时参加了“赣州青年干社”,主编《红旗报》,任赣州学联会总干事;加入了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简称共青团),任共青团支部书记;继加入中国共产党,任党支部书记、工农运动指导员。此后,历任中共信丰特别区委员会宣传委员、县暴动总指挥部总指挥,中国工农红军纵队长、大队党代表、支队党代表、纵队政治委员等职。1930年在湖南长沙战斗中牺牲。 学生拥戴的领袖。清光绪二十八年二月(1902年3月),郭一清出生在江西信丰县嘉定镇游州村。清宣统二年(1910年),郭一清就读旧时一种开设于家庭、宗族或乡村内部的民间初级教育机构私塾,对私塾先生所点书,每篇皆能背诵。课余与假日还跟村里武师练了几套武术。民国3年(1914年),郭一清不顾父亲不同意,自行考入信丰县立高等小学。他少年长成魁梧身材,腰粗臂圆,力气过人,性格豪放,爱打抱不平,很受孩童及同学的拥戴。
民国10年(1921年)秋,郭一清高小毕业,考入设在赣州的江西省立第二师范学校(简称省立第二师范)。在此他始接受新思想,参加了“赣州青年干社”,担任《红旗报》主编,经常发表反对封建主义反对帝国主义的文章和漫画。他不仅以全科成绩优秀在同学中享有威信,而且还以体育上的铁饼、铅球、标枪和足球即“三铁一球”的出色成绩闻名全校。民国13年(1924年)他担任赣州学联会总干事。 翌年夏,郭一清作为“三铁”选手参加在南昌举行的华中体育运动会。期间,郭一清由朱由铿(当时任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南昌地区委员会委员,学生部负责人)介绍,秘密加入共青团,成为省立第二师范第一个共青团员。回校后,他秘密发展共青团员,建立共青团组织,并被选为共青团支部书记。“五卅”惨案后,他即参加发动赣州学生,同工人、农民一道开展声援活动,在大街小巷散发传单,张贴标语口号,宣传马克斯列宁主义。毕业时,他因学业成绩优异留校工作。
革命先从自家起。又年冬,郭一清加入中国共产党,并在省立第二师范建立党支部,他担任党支部书记。同年寒假,郭一清遵照中共组织的指示,以工农运动指导员的身份回到信丰县开展工农运动。当时,信丰虽早已成立了县总工会和县农民协会,但仅有500余人。郭一清回县就以工农运动指导员身份,联络共产党员和工农积极分子,分别召开工农大会,介绍外地工农运动情况,宣讲革命道理,大力发动群众,开展减租减息斗争。仅数日,县农民协会就发展到4000多人,全县2/3的乡村建立了农民协会。同时,工会会员队伍亦有较大发展。这时的工会与农民协会的声望日高,热心为群众办事和处理各种问题,连家庭纠纷,如婚姻纠纷之类的事都受理。郭一清天天忙于农民协会的工作,仅有3公里路程的家也顾不上回去看一下。有时,家里亲人到农会叫他回去,也不回去,急得生气了,他就和蔼的陪他(她)们上街边吃面食、茶点边开导。他常说:“干革命哪能不牺牲自己一点利益。”从而使家里亲人通情达理,支持农民协会的工作。 民国16年(1927年)刚过春节,闹春荒。郭一清与农民协会领导们商议,农会应为农民解难。他们当即在马鞍山坪上开群众大会,郭一清在大会上讲了话。他说,农会是为大家办事的,而今有许多农友饿着肚皮闹革命,我作为工农运动指导员首先是要负责的。不是说一切权力归农会吗?我们辛苦种出的粮食为什么没有权力享用,要年年挨春荒呢?今天这个会就是行使权力的大会。我们必须团结起来,向土豪要饭吃,我家是自耕农,农忙请几个短工,荒年放两担谷子,也是一种剥削,今天就先开我家的谷仓,如果有人觉得不好意思,那就算是借粮度荒吧!不过,可以老虎借猪——不要还的。郭一清一带头,另一工农运动领导人黄达紧接着表示他家也开仓分谷给农民。此举极大地调动了农民办农民协会的积极性,几天时间,各乡农民协会的队伍迅速壮大,多的达12000余人,少的也有几千人。郭一清进而组织领导农民协会开展“二五减租”及抗租抗息斗争,使农民运动声势日渐浩大。 白色恐怖中的勇士。这年正月末,信丰县公署扣押县农民协会主席李官濂,加之罪名是抗交田赋。郭一清闻讯,即率领200多农民到县公署与县行政长官知事史通说理斗争,迫使史通当场赔礼道歉。当即给李官濂披红戴花,并敲锣打鼓,鸣鞭炮送李官濂回县农协会;同时,迫史通答应减租、减息、减捐税、不追缴过去新欠赋税,斗争取得胜利。 不久,郭一清遵照中共赣州地委指示,返回省立第二师范,领导进步青年四处散发报刊和传单,揭露国民党右派破坏革命的阴谋。在赣州工人运动领导人陈赞贤3月6日被国民党右派倪弼之流杀害后,郭一清受中共赣州地委派遣,又以工农运动指导员的身份回到信丰,在临江会馆主持召开了各界人士700多人参加的隆重追悼陈赞贤烈士大会。大会上,郭一清即席谱写并领唱了一首悲壮激昂的歌曲:“爱同胞!爱同胞!何为呼?何为号?豺狼举刀,夺我英豪。十八枪的仇啊,终究要报!”开完会,郭一清组织队伍游行示威,领头高呼口号:“打倒帝国主义!”“打倒军阀!”“打倒倪弼!”“为陈赞贤烈士报仇!”县城居民及进城农民也涌集街头助威呐喊,声势大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