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残联康复医院的志愿者经常和患者聊天,对他们进行心理疏导。
1963年3月5日,毛泽东发表了“向雷锋同志学习”的题词,在全国范围内掀起学雷锋运动。40多年来,不管风云如何变幻,雷锋始终是中国人助人为乐精神的象征,被人们纪念和学习着。
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多元化,也有人提出了“5日来了,6日走”、“3月来了,4月走”的质疑,那么如何让“学雷锋”不再流于形式?记者走访发现,在捐赠、义卖或提供单纯的物质帮助的同时,普通民众也很需要雷锋式的人物对他们给予精神层面上的抚慰和疏导……
学雷锋已深入日常生活
今年31岁的江伟雄原是一名电工,2000年因工伤导致身体偏瘫。在接受治疗初期,江伟雄无法说话、进食和走路,痛苦得见人就哭,还患上了抑郁症。他的母亲简凤秀为了照顾他,只好提前退休。因为长期照顾儿子,简凤秀腰背疼痛、肩膀微微倾斜。看到儿子的病情没有好转,简凤秀的心情也很抑郁。
了解到他们的情况后,市残联康复医院在组织志愿者对他们提供生活帮助的同时,还将母子俩纳入“谈话个案”,定期和他们聊天,对他们进行心理疏导,并介绍病友和江伟雄沟通、交流。江伟雄开始跟一个病友学画画,并且将自己画好的环保袋托志愿者拿去义卖,将义卖所得作为“互助金”,帮助更困难的病友。虽然江伟雄康复的希望不大,但看到自己仍然可以做事,帮助别人,他觉得自己对社会还是有用的,也因此自信、开朗起来,还经常主动帮助其他抑郁患者。
其实我市有许多志愿者,正通过捐赠、义卖、扶老助残等形式,演绎、传承着“雷锋精神”。在他们心里,一年365天,天天都是学雷锋日。
在育德社区,每月都有一次集中的大型“便民日”活动。在活动中,他们会开展探访孤寡老人、义务维修家电、引导孩子快乐阅读以及做绿化、搞卫生等各种便民活动。平时,志愿者们也各尽所能,为有需要的人提供各种各样的服务。志愿者莫燕红告诉记者,平时有不少来这里捐衣服或提供服务的人,但他们几乎都不留姓名。“他们觉得能帮助别人就尽量帮,并没有什么特别的。”
某小学少先队大队辅导员张老师表示,以前很多学校每到3月都会组织学生搞活动、做好事,但现在学雷锋日与以往相比平静了不少,“倒不是因为现在不提倡学雷锋,而是平时一直在做。现在学校经常会组织或引导学生参与志愿者活动,学雷锋做好事已经深入到了日常生活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