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子舒101岁近照 胸前挂满勋章
人们都说长命百岁,是对人最温馨的祝福。又是一年万家团圆的元宵节,在义乌市中心医院十五楼25号病床上,抗战老兵何子舒平安地度过了101岁的2010年春节,昭示新世纪义乌人的幸运和欢欣。
何子舒老人年前在东河家里曾经又一次病重,几乎不能吃饭了。家人急忙把他送到医院,经过救治,现已转危为安,老人又能每顿吃下一碗稀饭了。在旁守护了一个春节的何子舒的大儿媳陈美香终于舒了口气。对她来说,服侍了数十年的公公,英雄风骨犹存,顽强地又一次战胜了病魔的侵袭。
生死“蓑衣军”
1942年农历四月初五,日本18架飞机轮番轰炸义乌火车站和东江桥一带,学校纷纷停课,老百姓四处逃难。在日军的铁蹄下,当了11年私塾先生老师的何子舒毁家纾难,毅然投笔从戎,在老家东河五一村物色人选筹建抗日游击队。两个月后,正式拉起义乌较早的一支民间抗日武装———东河抗日自卫队,何子舒被公推为领导人,带领这支队伍转战于义乌、金华、兰溪等地,打死打伤无数日寇。由于他们平时战时主要着装之一为蓑衣,故被称为“蓑衣军”。
“蓑衣军”的诞生,是日寇的死敌,伪顽势力视其为“眼中钉”欲除之而后快,国民党反动派猜忌其“赤化”施以“白色恐怖”,地方匪霸不容其利益地盘出一支异己的劲旅,因此,何子舒的“蓑衣军”是在严酷的围追堵截、通缉暗杀的夹缝中,对日寇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抗战,可谓九死一生。而中国共产党的义乌地方组织,亦曾顾虑其由地方乡绅资助,关注着“蓑衣军”的战斗。“宁可倾家荡产、艰苦持身,不求做历史英雄,但愿做爱国爱民、救国救民之人,为抗日救亡献一份心力。”何子舒坚定此信念,带领“蓑衣军”加入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四军浙东纵队金萧支队第八大队,任第八大队特务中队中队长,立下了战功。1945年8月日寇投降后,何子舒奉命北上,加入新四军第一纵队。紧接着在陈毅司令员的领导下,参加了解放战争。1947年农历十一月,他被编入南下先遣总队第一支队。越过黄河的前一天,作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基层指挥员,何子舒在河北受到了朱德总司令的接见。以后随南下先遣总队参加了淮海战役、渡江战役等一系列名垂青史的经典战役。
忠孝传家
新中国成立后,何子舒成了浙江省公安厅的政法干部。但在“插红旗、拔白旗”时遭到迫害,被断送政治生命,下放回老家。尤其是在“砸烂公检法”的文革时期,更被打入另类,这位革命老干部几与“四类分子”为伍。武装斗争的烽火硝烟,虽然铸就了何子舒及其一代革命者的强健体魄,却往往也禁不起那令人难以忍受的巨大的精神痛苦折磨,上演的毁灭性的历史悲剧屡见不鲜。何福兴说,1978年父亲得到平反时已届离休年龄,他难以想象父亲是怎么活着挺过浩劫的。
何福兴是何子舒三个儿子的老大,1957年于杭州卫生学校毕业,在单位就职后不久,即被下放回农村,自此在东河老家担任乡村医生(曾称“赤脚医生”)四十余年。身处逆境,一家人相依为命。何福兴谨记父亲的教诲:救死扶伤,生命平等。为人要忠实,处世要真诚,一辈子走正路,做好事,不因有的人有钱、有权、有地位就去巴结,不因有的人贫穷、弱小就看不起他们,忘记给他们以帮助。
何福兴从医四十余年,救治过的乡亲知多少,医德感动了多少人。最令他欣慰的是,以自己的医术精心呵护,使父母成了世间少有的长寿之人。也有遗憾的是,原本身体健朗的母亲陈湘筠,如果不是前年94岁时不慎摔断了坐骨导致不久就丧命,一家人应该可以享受更多的天伦之乐。
何福兴夫妇把服侍双亲,视为生活中最重要的大事,尤其重视父母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