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湖南浏阳革命女烈士罗醒的亲生儿子,生母被害后成为毛泽民的养子;他5岁就参加了革命,17岁第一次见到伯伯毛泽东……他就是毛泽东的侄儿、老革命家毛华初。17日是毛华初老人90大寿的日子,16日,本报记者对老人进行了独家专访,探寻老人的革命道路,聆听老人和毛主席之间曾经发生过的故事。
5岁参加革命7岁入狱
毛华初,1921年农历二月初二出生于当时的浏阳县,5岁便在生母罗醒影响下参加革命,“当时,母亲被反动派列为捕杀对象,我从7岁开始,和母亲一同进过三次监狱。在监狱中,母亲安排我去男监学字,我就经常帮男监女监之间的共产党员传递情报。最后一次是被关在长沙一个监狱。在那里,母亲认识了我后来的养母、毛泽民的妻子王淑兰。母亲觉得自己有牺牲可能,便把我托付给她。可那一次,我们逃出去了”。不幸的是,罗醒在1931年再次被抓,后来被杀害。想着母亲,毛华初泪流满面。
第一次见毛泽东行鞠躬礼
1938年7月,毛华初克服千难万险,从韶山毛家来到延安,第一次见到了大伯父毛泽东。“我遵照淑兰妈妈的叮嘱,叫了一声‘大伯’。”毛华初说,自己当时还激动地向伯父行了一个90度的鞠躬礼,“伯父当时正在处理公文,上下打量了我一会儿,笑着说‘你这么小也来了,还是回去吧,干革命很苦’。当时我好急啊,便忙抢着说自己给地主放过牛,讨过米,跟妈妈坐过牢,什么苦都吃过,吃得消。伯父听了,高兴而又风趣地答应‘打收条留下’,就这样,我留在了伯父身边”。
吃光江青夹给自己的鸡腿
“还是在延安,一个周末我去看望伯父,一起吃了一顿窑洞饭。”毛华初说,当时伯母江青炖了只鸡,吃饭时,伯母把鸡翅和鸡腿都夹到主席和他的碗中,对他们两个人说,“男人要干革命干大事业,身体要好,多吃点”,于是他没有推辞,把碗中的鸡翅和鸡腿都吃光了。1945年夏天,毛华初被调往黑龙江工作,临走时,他向毛主席提要求要匹马代步,毛泽东当即拒绝:“拿不得,公家的牲口不能给!”随后,毛主席给了毛华初10块光洋、一件大衣和一条毯子,毛华初用那钱买了一匹两眼都瞎了的骡子,“到东北后,我把它卖了,还得了20块大洋呢”。
给主席故居首块门匾取名
1949年,毛华初随军回到湖南。1949年10月,长沙专区代表团一行人到毛泽东故居参观。时任湘潭县县委副书记的毛华初对韶山村老党员毛月秋(当时负责故居管理)说:“以后到这里来参观的人越来越多,您看屋前是不是该写个门匾?”毛月秋就问门匾上写什么字好,毛华初沉吟片刻,不好意思地说:“我肚子没多少墨水,要不门匾就写‘中国人民伟大的领袖毛主席的家’,不知行不行?”大家都赞同。没多久,毛泽东故居的第一块门匾挂了起来。“后来门匾还换了三个名字,1955年,华国锋当湘潭县委书记时换成了‘毛泽东同志故居’。1961年,刘少奇来湘潭调查时又觉得‘故’字有‘去世’的意思,于是改成‘毛泽东同志旧居’。直到1983年,邓小平亲自题写了‘毛泽东同志故居’和‘韶山毛泽东同志纪念馆’,沿用至今。”毛华初说。
写材料反映公共食堂问题
1961年春,党中央大兴调查研究之风。当时,群众普遍反映公共食堂不好。毛华初跟着主席秘书胡乔木对韶山、湘潭白田等公社进行调查后,写了一封材料给毛主席,如实地反映了办公共食堂吃不饱饭、饿死人的严重后果,“伯父看了材料,立即找我谈话。他说,‘看来公共食堂不能万岁,解散食堂韶山可以做试点,关于整顿全国食堂的问题,须经中央讨论决定再正式下文。’谈话有四五十分钟,伯父边抽烟边用铅笔在纸上画着,神情很凝重”。谈话三天后,韶山公社的食堂便全部解散了,接着全国各地的公共食堂也相继解散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