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南京市顺应民心民意,将迁走的孙中山铜像重新迁回市中心广场。而明年,也就是2011年是辛亥革命100周年,此刻,有关中山陵申请世界文化遗产的声音,开始出现了。我们今天请来了为中山陵申请世界遗产的提议人,著名文化学者裴钰先生,和听众朋友聊聊不到百年历史的中山陵,如何成为世界物质文化遗产。
南京树立了一个榜样
主持人玉昆:裴先生,你怎样看待铜像的回归?
裴钰:南京市迁回孙中山遗像,做了一个很好的榜样,因为现在中国很多大城市现在要开展大规模的公共建设,10年前铜像为什么要离开市中心广场呢?因为南京要修地铁,这个地铁修了十年,那么万幸的是,地铁修好了,这个文化遗迹又能够回归了,这个是非常好的,非常积极的。但是我们发现有的大型的城市里面,他搞大规模的城市建设,修地铁啊,修路啊,会把一些文物古迹给迁走了或者是破坏了,但是等城市建设修好了,工程完成了,古迹没有回来,或者是已经消失不能再复生了,从这个方面来讲南京给我们城市发展,特别是大中型,特大型城市的发展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榜样。
世界遗产的六个申报标准
主持人玉昆:世界文化遗产申报需要什么样的条件?
裴钰:基本上6个条件,申报世界文化遗产通常有以下六个条件:
1.必须代表一种独特的艺术成就。
2。可以表达人类观念的一个转变。
3。能为一种已经消失的文明或者文化传统,提供见证。
4。是人类历史某个阶段的代表性建筑。
5。是人类传统寄居地的杰出范例。
6。与有特殊意义的世界或者现行的某种传统、思想或者文学艺术有直接关系。这个条件很特殊,前五项标准只需满足其中的一项即可,但第六项需要满足前五项中的一项,然后第六项作为一个补充项可以列进去。
中山陵第一个条件肯定符合,他是中国民族建筑的一个典范,当时修中山陵的时候,集思广益,集中海内外的建筑设计的精华,文化的构思创意都集中了。
“国父”,不是民国之父,而是“共和”之父
裴钰:第二个,我们今天为什么纪念孙中山先生,为什么说中山先生和明孝陵朱元璋不一样,因为他是伟大的民主革命的先行者,我们在传统意义上说,中国在近代社会以后,是一个积贫积弱的,是一个落后的,一个老大的帝国,梁启超批评中国是老中国,老大帝国,实际上还不是,中国有这一方面,有灾难深重的一面,同时我们也发现,“现代中国”是一个特别积极改革,积极进步,积极求变的一个中国,我们说孙中山之前有谁呢,有康有为,有梁启超,孙中山之后还有李大钊,陈独秀,包括毛泽东,周恩来,中国始终在求变求新,所以说,孙中山开始说“三民主义”,就是民族、民权、民生,后来他自己都变了,新三民主义,联俄、联共、扶助工农,他的思想在变化,他为中国树立了两个基本的价值观,一个是民族独立,一个是人民的自由和幸福,今天我们也在为这两个目标而努力,所以我们讲他是国父,这个国父,我理解是民主共和之父。
我们误读了“现代中国”
裴钰:当时我们中国,现在往往被我们忽略的是,其实我们中国是现代历史上,近代历史上,亚洲第一个民主共和国家,在这一点上中国又走在了亚洲的前列,所以我们中国不仅在封建历史上,古代历史上走在文明的前列,不仅仅是一个文明古国,同时也是在民主共和制上,也是一个领先。
日本走的是君主立宪制,最后发展为一个军国主义国家,成为世界大战的策源地。
孙中山的思想标志着一个人类思想的改变,都说我们中国人落后保守,其实不是的,他从一个帝制的思想转变为民主共和的思想,他又符合第二点,表达了人类某种思想的转变,第三他也是一个中西合璧的建筑,他代表了中国近代的时候,因为中国近代是一个开放的变化的西化的过程,或者简单的说就是一个中西合璧的过程,所以他也是代表一个阶段的特征的,所以他符合了三点,符合这三点就符合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要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