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验岗位 市烈士陵园工作人员
上岗时间 2010年3月初
上岗记者 姜涛
上岗感言 在蜀冈中峰万松岭上长眠着15000名烈士,为了让后人永远铭记他们,市烈士陵园工作人员满怀敬意和感激,奔波忙碌着,其中最难的就是烈士资料的征集。
3月16日,蜀冈中峰万松岭上郁郁葱葱,松涛阵阵,高大挺拔的雪松拱卫着扬州革命烈士陵园,显得庄严而深邃。市革命烈士陵园举行隆重揭碑仪式,庆祝其成为全国重点烈士纪念建筑物保护单位。
展馆布置进行了专门的设计与策划,在保持了传统的陈展形式的基础上,增加了雕塑、油画、版画、伴景画等现代艺术表现手法。现代化的展览方式更加突出表现了革命烈士面对敌人的屠刀,前仆后继、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与现代化的声光电展示相比,更艰难的还是革命烈士资料的征集工作。日前,本报记者多次来到这里,跟随工作人员,体验了征集烈士资料工作的辛苦。
半夜电话报喜“找到了”
去年,新中国成立60周年之际,市革命烈士陵园也成为首批国家级烈士纪念建筑物重点保护单位,国家发改委特地下拨了数百万元对其进行修缮。
本来的陈展是平面的,有些单调乏味,它只是将烈士们单独地按时间顺序排列,简单的生平介绍,给人印象不深,事件也是孤立的,缺乏大的背景,没有历史纵深感;而此次布展采取历史事件+人物故事的形式,让人和事有机地融合,使得烈士们不仅“鲜活”起来,形象也变得更饱满。可是历史早已成为过去,要找到那些人和事的联系绝非易事,因为当事人、亲历者大都已离世,现存的历史资料也是语焉不详,一星半点的线索都弥足珍贵。
市烈士陵园的张峰副主任整理收集烈士资料时,常常是在数以千计的历史资料中寻章摘句,却往往不得要领,可是又没有更好的办法,只好静下心来,一本书一本书地翻找。
去年夏天的一个夜晚,为了寻找红十四军起义的何坤烈士的生平,竟然到凌晨2点还没有从办公室回去,可是他毫无倦意,仍然在查阅相关资料,最后终于在一本钢板刻印的泛黄的花名册里找到了,大喜过望的他,竟忘记已是深夜,打电话告诉好友“找到了,找到了”。好友还以为有什么大事,虽被吵醒了,还是被他的精神所感动。
千里赴安庆顾不得吃午饭
韦一平是扬州新民主主义革命中牺牲的最高级别的领导人,因为记者对这段历史较为熟悉,主动请缨帮助寻找资料。记者首先从他的出生地广西查起,然后追寻着他参加的广州起义、左右江起义、苏中教导旅政委、开辟苏中抗日根据地和浙东抗日根据地、北撤时中安轮事件等足迹一路寻找,翻阅的书刊达到了40册。我和韦一平出生地广西天河(今属罗城)民政局联系,广西方言有些难懂,我只好一字一顿地记录,一个电话就打了近1个小时。
仅仅弄清一个烈士的资料,记者前后就花了近三天时间,要将园中238位重要烈士的事迹脉络搞清楚,谈何容易啊!更何况还有那15000名烈士。
为此,陵园工作人员远赴重庆红岩纪念馆、安庆烈士陵园、南京雨花台烈士陵园、河南的二十军军部,几乎跑遍了所有重要烈士的牺牲地点。他们还从新华书店里买回了数千册相关图书,编排、复印。仅15000名烈士花名册的表格打印,就花去了一个月的时间。他们去安庆800公里一天来回,连午饭都没吃。
找到了失散60年的烈士遗孤
在这次扩建过程中,市烈士陵园又找到了几十名烈士后人,延续了烈士的血脉。特别是江西龙树林烈士的寻找,其过程可歌可泣,让人唏嘘不已。他们父子中断消息已经60年之久。
1939年,一位年轻的江西老表倒在了江都大桥。陈毅元帅闻讯,悲痛不已。他说:“他是新四军出色的干部,是最有希望的干部。”可是他的履历表中,家乡具体地址不详,所以一直不能与其家人、家乡取得联系;解放后,经过多次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