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0,圣彼得堡零下30度,哈气成霜,滴水凝冰,涅瓦河早已冰冻三尺。
《东方》摄制组在著名表演艺术家唐国强的带领下,来到停泊在涅瓦河上的那艘名扬四海的阿芙乐尔巡洋舰前,架起摄像机,升起灯光架,摆开监视器,开始拍摄《东方》的最后一场戏:毛泽东、杨尚昆、王稼祥、汪东兴等人登上阿芙乐尔号巡洋舰,瞻仰吹响“十月革命”号角的那门大炮,畅想新中国的美好未来……
阿芙乐尔号依然是当年的阿芙乐尔,舰上的大炮正是当年“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的那门炮,当唐国强扮演的毛泽东带领众人缓缓登上舷梯,时光瞬间回到50多年前:身材伟岸的毛主席站在军舰甲板上四处打量,他轻抚着大炮感叹:“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这句话,我们讲了多少年,今天终于亲眼看到了它,就像看到了当年的列宁同志一样……”
“停!”随着执行导演路奇的一声“收工!”,由唐国强任总导演并担纲主演、历时5个多月、行程4万多公里、转战国内外17个城市和地区、动用540多名中外专业演员和3万多人次各族群众演员进行实地实景艰苦拍摄的大型史诗电视剧《东方》,终于正式宣告全面杀青!
与此同时,杭州市委副书记叶明、杭州市委宣传部部长翁卫军给远在俄罗斯的《东方》剧组发来一封亲切备至的慰问贺电,祝贺《东方》成功杀青,并感谢每一位演职人员的辛勤付出。
这封贺电犹如寒风中一股暖流,让数月来奋战在冰天雪地、荒野旷莽中艰苦拍摄的每一位演职人员倍感温暖。几百字的慰问信在宣读期间,多次被掌声打断,回首5个月来的艰辛和努力,不少人的眼圈红了,是啊,终于杀青了!终于完成了当初“拿出生命中的5个月,成就一部恢宏巨作”的承诺。
《东方》,第一个进入克里姆林宫的中国剧组
俄罗斯是《东方》摄制组的最后一站,主要拍摄毛泽东两次出访苏联的真实故事,实地取景于莫斯科的新圣女墓、红场、列宁墓、克里姆林宫,以及圣彼得堡的芬兰湾、彼得保罗要塞、冬宫、涅瓦河、阿芙乐尔号巡洋舰等。
《东方》讲述的是1949年到1957年的国际国内风云,实地实景甚至实时拍摄,一直是《东方》的拍摄宗旨。早在2009年9月28日烟台开机前,作为杭州市文化界龙头企业的三大投资方:杭州南广影视有限公司、杭州日报报业集团、杭州佳平影视有限公司便已明确了这一耗时耗力更耗费资金的高难度拍摄手法,只为追求革命历史的真实再现,让当今的人们真切地了解新中国成立之初,在动荡的国际国内风云中,共和国第一代领导人如何运筹帷幄,斗智斗勇,树立国际地位,平息国内蒋家王朝的残余力量,反间谍,平土匪,立宪法,网人才,建设新中国。
这是一个激情燃烧的火红年代,这是一段可歌可泣的历史岁月,这样的历史不容戏说。正如总制片人徐云所言:“《东方》是一部难得的大型革命历史题材的史诗正剧,拍摄《东方》是我们的荣幸,更是一份责任,作为一家多年从事文化产业的浙江民企,我们有责任、也有能力去拍摄这样一部宏伟的革命历史巨作,让人们了解历史,感恩先辈,从而珍惜现在,这也是我们浙江民企反哺社会应尽的义务。”
在俄罗斯拍摄的这些场景大都是游人如梭的热门景点,不但场租昂贵,而且有些重要场所拒绝摄制组进入,比如克里姆林宫、阿芙乐尔号。
“如果这两个地方不能进去拍摄,我们到俄罗斯来干吗?”总导演唐国强表示,无论如何,必须进入克里姆林宫,必须登上阿芙乐尔号!
经过中俄多方联系和游说,得知《东方》是如此恢宏的一部巨作,而且与俄罗斯有着紧密的关联,俄方同意《东方》剧组全体演职员进入克里姆林宫内区拍摄两个小时。
进入克里姆林宫是在当地时间2月4日下午1点许,据俄方管理人员介绍,当时普京正在克里姆林宫的一幢黄楼里办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