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乾滨在修补照片。
庄乾滨修过的照片。
采自沙河口区兴工街道西山社区
他从小的梦想是当一名画家,从18岁起进入到照相馆后,他把美术的技艺与照相技艺糅和到一起,经过他着色的黑白照片屡获大奖,创造出一条着色和修补技术的新路子。
他是大连“人工照片修补”和“人工照片着色”的大师,是该行业里唯一仍坚守这块“阵地”的“守望者”,69岁的他还在专门做一些“别的照相馆没有人能干、干不了的难活儿”。昨日,记者走近这位照片修补和着色大师——庄乾滨。
一个信念坚守到最后
问:用电脑也可以修补照片,不比这方便吗?
庄乾滨:用电脑技术来修复照片快,方便,但它只是工具;例如人像缺损,因为我有绘画功底,懂人体骨骼肌肉的结构,懂得明暗色调变化,修补出来更有神采。
问:这个行当会消失吗?
庄乾滨:会!现在这行当后继无人。我以前徒弟一大堆,包括东三省,几百人,可他们现在都不干这活儿。
这一行当要干得好,首先要有美术基础,会画画,有扎实的基本功,其次,对摄影的各个流程和技艺都掌握。这需要全套的功夫,修整、上色、放大,可懂全套的人很少,我的儿子都没能学会我的手艺。这技艺到我这儿就拉倒了,我现在是最后一个守望这一传统技艺的人。(老人说到这里,显得很孤独。)
一位69岁大师 修补看不清原样的照片
庄乾滨在西山街四巷大起39号楼开了个不足30平方米的小照相馆。每天,他都会坐在老工作架旁给破损得看不清原样的照片修补、着色。他的手里拿着一个油画棒(棉花卷在竹签上),“这样就可以勾画出线条,有中国画的风格。 ”
谈起过去,他竟说出了一句令人始料不及的话:“我从小做梦都想当画家。 ”他18岁进入照相馆,但他从没有放弃过画画,一边努力学习照相技术,一边想着如何将美术的技艺与照相技艺糅和到一起。
他翻出了一本1964年的《第二届全国人像摄影艺术展览集》,里面有《少年吹号手》、《水兵》等许多作品都是他着色的,其中《红旗公社社长》还获优秀奖。该照片入选了当年的美术画报,引起了美术界的注意。经过他着色的作品自然,展现出摄影作品的底蕴。
一张老报纸上刊发了一张老照片,这是1959年6月,朱德委员长和夫人康克清及国家副主席董必武等领导人来到大连视察海带养殖时拍摄的,摄影是辽宁日报终身记者蒋少武。“那时还没有彩色摄影,当时他拍的是黑白照片,我手工着色的。 ”
一系列杰作 修整关向应老照片
在半个世纪的时间里,他到底为多少老照片修整、着色过?庄乾滨笑着摇头:“数不过来了。 ”
很多上了年纪的老大连人或许还记得,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在大连火车站二楼挂着一幅巨型的毛主席画像,它就出自庄乾滨的手。“那时我为多少幅两三米高的主席像着色都数不过来。辽宁省委宣传部还专门在大连棒棰岛举办了现场技术交流会,我主讲,还现场表演示范,传授技术。当时全省各市的人都来学习巨幅照片的着色技术。 ”
上个世纪60年代,大连话剧团表演了话剧《赤道战鼓》,剧照是黑白的,他为剧照着色,后来这成为大连第一个彩色剧照,其实它是人工上色。
这时,他拿出了多张历史照片,上面是关向应和贺龙的合影。他说:“关向应纪念馆里的几百张老照片都是由我着色的。 ”前年,关向应纪念馆要办关向应照片展,但很多老照片破损得很严重,也有一些不清楚,“我和另外两位老人在那儿手工制作了两个多月,那里的三四百张老照片全修复放大。给老照片着色的活儿都是我的。 ”
他特别指着一张贺龙与关向应的合影。“这张照片关向应戴着帽子,他的一只眼睛由于阴影,看不清楚,我就一点点地画出来。 ”这样照片上关向应一双眼睛英气逼人,将他的胆魄和精神都表现出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