饱经沧桑的面庞,坚毅的眼神,性格稳健,嗓音洪亮,61岁的丹羽惠造向记者谈起为何、如何在中日青年间搭起和平、友爱的桥梁,为促进中日友好作出贡献。
这位日本老人35年间已来华百余次,每次来访都主要围绕着这一个主题。
这位老人的“友爱”理念与日本的鸠山家族渊源颇深。
“鸠山由纪夫的父亲是我的政治老师”
丹羽惠造曾是日本现任首相鸠山由纪夫的父亲鸠山威一郎的秘书,其间主要从事的就是日中友好交流工作。
鸠山家族在日本有“鸽派”之称,崇尚“友爱”。巧合的是,“鸠”在日文中即是“鸽”之意。鸠山家族最辉煌的人物当属鸠山由纪夫的祖父鸠山一郎。
鸠山一郎二战后在日本重建自由党,并历任日本第52、53、54届首相,为自由党与民主党“联姻”并成立日后的自民党立下汗马功劳。
鸠山威一郎继承了父亲鸠山一郎的“鸽派”理念和“友爱”哲学,在从政生涯中“洁身自好”,厌恶“黑暗政治”,曾3次当选参议院议员,并于1976年出任福田赳夫内阁外相,其间对日中合作与交流作出重大贡献,为日本与中国缔结《中日和平友好条约》打下坚实基础。
“鸠山由纪夫的父亲是我的政治老师。让日本青年与中国青年建立起纽带,促进日中世世代代友好下去,是我从已故的鸠山威一郎先生那里得到的深刻启示。”丹羽惠造说,“几十年间,我亲眼见证了日中友好逐步加强、逐渐深化的历史与现实。”
直接参与首批中国研修生赴日
鸠山家族于1954年建立了一个国际交流组织——日本友爱青年协会。该组织一度成为鸠山威一郎与中国进行交流合作的平台。1974年,鸠山威一郎从其母鸠山薰子手中接过“友爱”的接力棒,正式出任日本友爱青年协会会长。也就是在那一年,丹羽惠造在鸠山威一郎麾下开始从事致力于日中友好的工作。
1974年,丹羽惠造随日本友爱青年协会派出的第三批“日中友好亲善使节团”访华,首次零距离接触、感知传说中的中国。那时,中国没有给他留下太多美好的印象。
但到了1980年,时隔6年后再度访华,丹羽惠造不禁大为感慨:“中国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邓小平先生开始倡导中国实现四个现代化、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指导中国向世界一流国家迈进。那时的中国到处充满了活力,和我第一次到中国时所看到的景象完全不同。”
那一次,时任全国青联主席的胡启立接见了由鸠山邦夫(鸠山由纪夫胞弟)一行率领的访华团,并在会见中谈到了中国向日本派遣研修生的话题。鸠山邦夫当时承诺:将帮助中国实现派遣中国研修生赴日学习的愿望。
“回国后,我就开始从事准备接收中国研修生的工作。1981年,由中国政府派遣的首批研修生来到日本工作、学习。我在其中做了很多实际的工作。据我所知,很多当年在日本研修过的中国人在学成回国后,都先后成为地方政府的管理者或负责人。”丹羽惠造说。
“1991年,在鸠山威一郎退出政治舞台的前一年,我放弃了从政的道路,转而走向民间,继续从事日中友好交流的工作。”从1974年至1991年的近18年间,丹羽惠造始终执著地从事着中日友好与交流事业。
“‘终战日’的表述是不正确的”
“日本曾经发动过对华侵略战争。这是不争的事实。在这场惨无人道的战争中,日本战败了。但在日本的历史著作中从来没有出现过‘战败’的字眼,而都是用了‘终战’的表述。这种表述是不正确的。”丹羽惠造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