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征第一渡红色旅游经典景区,于都是中央红军的主要集结地和长征出发地之一。 在第五次反“围剿”期间,由于党内“左”倾机会主义错误领导,在国民党军队的重兵围剿及经济封锁下,中央红军在根据地内英勇苦战一年,仍然没有打破国民党军的围剿,根据地日益缩小,红军被迫转移。 1934年10月,根据中央军委的命令,由中央军委红军总司令部、总政治部各直属机关组成第一野战纵队(也称红星纵队),叶剑英任司令员兼政委,由中共中央、苏维埃政府及总工会、团中央等机关和卫生部、供给部、红军大学,组成第二野战纵队(也称红军纵队),李维汉任司令员兼政委,中央红军的一、三、五、八、九军团撤离战场,到于都地域集结。
从10月8日开始,红军一、三、五、八、九军团和第一、第二野战纵队分别从原驻地兴国、宁都、石城、长汀和瑞金陆续撤离,转移到于都的段屋、车溪、罗坳和县城,集结休整补充武器弹药、兵员、粮食等,布置转移西进事宜。 于都河(即贡江)是红军长征首先要过的第一条大河,当时河宽600多米,水流湍急,大部队过河就只有架设浮桥。为了保证红军顺利渡河,在中共赣南省委、省苏维埃政府领导下,于都人民无私奉献,大力支持红军,当时沿河所有的民船全部停运,共汇集了800多条大小船只,有的用作架设浮桥,有的用作摆渡。县城居民几乎把家中所有的门板、木料甚至老人寿木都拿出来架桥。为了避免国民党的飞机轰炸,隐蔽红军的战略意图,架设浮桥都在夜间进行。一到傍晚,有组织的群众涌向架桥工地,打火把,送茶饭,还有的送门板木材,仅4天时间,就在15公里的河面架设了多座浮桥和布设众多的摆渡。
10月16日至19日傍晚,中央军委红军总司令部和中央政府所属机关与红一、三、五、八、九军团共8.7万人分别从梓山的山峰坝、花桥、县城的东门、南门、西门、罗坳孟口、鲤鱼、中埠、三门和渔翁埠等渡口渡过于都河,踏上漫漫的长征路。中央军委、红军总部等中央机关和毛泽东、朱德、周恩来、张闻天、博古就是从这里(县城东门渡口)渡过于都河开始长征的。渡于都河前,于都人民男女老幼从四面八方涌上桥头,涌向渡口,送上一杯杯茶水,送上一顶顶斗笠,送不尽对红军的无限情意。人们耳熟能详的赣南民歌《十送红军》,就是描写当时百姓和红军惜别时的情景和浓浓的鱼水之情。
为了缅怀先辈伟业,1996年在此兴建了占地1.07公顷的纪念碑园。纪念碑高10.18米。中央机关、红军总部、毛泽东、朱德、周恩来等领导于10月18日在此渡河,该碑身为双帆造型,寓意中央红军由此扬帆出征,碑座左边为陆定一手书《长征组歌》第一首“十月里来秋风凉,中央红军远征忙,星夜渡过于都河,古陂新田打胜仗。”这是中央红军夜渡于都河长征出发的真实写照。右边是叶剑英1962年缅怀当年赣南省军区政治部主任刘伯坚写的诗:“红军抗日事长征,夜渡于都溅溅鸣,梁上伯坚来击筑,荆卿豪情渐离情。”诗中引用秦朝燕国高渐离击筑高歌送别壮士荆卿刺杀秦王的历史故事,追忆长征夜渡于都河,刘伯坚为他送行的壮烈场面和动人情景,抒发了对先烈的无限怀念和崇敬之情。 中央红军长征第一渡景点群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国30条红色旅游精品旅游线路和全国100个红色旅游经典景区。被评为“江西省百姓心中的十大红色旅游景点”。 红四军政治部旧址和毛泽东旧居,位于城区建国路12号,原宅主姓管故名管屋。坐东向西,砖木结构,两层楼,分上下两栋,上下栋之间设有迥廊小院,面积286平方米。1929年4月8日,毛泽东、朱德率领红四军首次来于都,军政治部和毛泽东驻此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