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8年4月,中国军队在台儿庄与侵华日军浴血奋战,取得了震惊中外的台儿庄大捷。台儿庄经此一战扬名天下,成为“中华民族扬威不屈之地”。由山东省台办,枣庄市委、市政府和文汇报社联合主办的台儿庄大战战史研讨会日前在枣庄市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参战将士及亲属代表等,一起缅怀先烈,重温了台儿庄大战的历程。在会议间隙,记者对部分大战参战将士及其后人进行了采访。
王清松:大战震聋了我的耳朵
91岁的老战士王清松当年是第27师158团团长杨守道的卫士,跟随团长在台儿庄战场上奔走了40多天,目睹了战争的惨烈。王清松老人对当时的情形记忆犹新,他告诉记者,他17岁时弃教从戎,参加了抗日救国军,18岁来到运河边,参加了台儿庄大战。他们团第一营在孙国增营长的率领下,和鬼子拼杀,最后只剩下50多人,又组成敢死队与鬼子拼大刀片,硬是守住了阵地。从4月1日一直坚持到6日,在兄弟部队的配合支援下,取得了整个战役的胜利。“二十七师血战功,奋勇歼敌运河东。袭击敌侧背,攻占前后棚。微山湖畔麦青青,台儿庄上血腥腥。击溃坂垣柳家湖,击毙大坂燕子景。运河百折东南流,台儿庄十日建奇功。粉碎敌迷梦,洗尽民族羞。完成先烈未尽志,誓将大捷报国仇。恢复旧神州,豪气壮千秋!”唱起当年的那首《台儿庄战役胜利歌》,王清松老人依然是心潮澎湃。王清松因为这场战役双耳失聪,战役结束受到嘉奖,晋升为中尉。淮海战役中他随张克侠将军起义,后因父亲年迈,到部队请求儿子还乡,经首长批准离队,回到老家河南新乡市卫滨区南高村,当了一辈子的农民。
老人身材高大,声音洪亮,至今还能骑着自行车走街串巷。王清松喜欢书法和诗联,多次将《台儿庄战役胜利歌》写成书法作品,参加展览、挂在家里。这次故地重游,老人非常激动,他现场写下了《参观台儿庄大战纪念馆》和《悼亡友李建人兄》两首诗:“当年血战我十八,常把台庄当做家。有幸重回疆场看,强如洛市去观花。”“枣庄美酒香,献给老兄尝。弟聵明眸在,见陵泪满眶。”他还向台儿庄大战纪念馆赠送了自己的书法作品,并为此次战史研讨会专门撰写了一幅对联:“追历史凝聚胞情,展未来同铸华威”,以此表达心中的感慨之情。
“独目虎将”李宗岱
在众多前来参加“海峡两岸交流基地”成立和台儿庄大战战史研讨会的专家、学者、参战将士及亲属代表中,一位右眼失明、坐轮椅的清瘦老人非常惹人注目,他就是当年曾浴血奋战台儿庄,因战功累累而获颁国民政府最高级别“华胄勋章”、“ 国族干城勋章”、“ 陆海空甲级奖章”,并受到中共高层领导人周恩来和国民政府首脑蒋介石召见、勉励,电影《血战台儿庄》中敢死队连长的原型李宗岱。
李宗岱老人1918年出生于烟台栖霞,国难当头,就读于天津南开中学的他毅然投笔从戎,考进北方军官学校炮科,毕业后进入庞炳勋三军团第40军野战补充团任中尉排长。台儿庄大战前期的临沂保卫战期间,李宗岱参加了秦村伏击战、葛沟恶战等,战功卓著,升任为二连上尉连长。1938年4月,李宗岱随部队来到台儿庄,在一次战斗中,李宗岱担任敢死队队长,组织50多人挥着大刀冲入敌人阵地,手刃四五个日本兵,其中日军大队长片野丧命于他的大刀下。同年5月,李宗岱率队攻打台儿庄南面葛沟一塔楼,正要向日军投掷手榴弹时,日军的一颗子弹从其右眼射入,右耳根处射出,当即昏迷倒地,被送到徐州兵站医院抢救了7天,才从死亡边缘拉回,但永远失去了右眼。李宗岱的抗日事迹因此见诸内地、香港各大报刊,“独目虎将”的绰号也被传遍了大江南北,国民政府在编纂的《士兵读物》中,将他与名将史可法一并收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