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上午,萝岗区颐境书画艺术中心迎来了一批特殊的客人,他们是用镜头捕捉过共和国许多经典画面的国宝级摄影家:张家骅、陈娟美和唐礼奎。尽管萝岗香雪公园里的梅花开放已近尾声,赏梅变成“寻梅”,却丝毫不影响老人家的兴趣。他们与到场听讲的摄影爱好者一道,分享了一张张经典照片背后的故事。
他定格了毛主席经典瞬间
78岁的张家骅是中国老摄影家常务副主席,曾任人民画报社社长、总编辑。他表示,拍摄阅兵式是自己最难忘的经历。他激动地回忆道,“全场肃立、奏东方红的时候,是国家领导人来得最齐的时候,我们要在这个时候抓住机会拍到国家领导人的大合照。1955年,我拍的那张《党和国家领导人在天安门城楼上》在第二天就成了所有各大报纸的头版头条,那时太高兴了”。
张家骅说,自己第一次见到毛主席的时候心情异常激动,甚至都忘了手中的相机,不过很快还是在别人的提醒下,平复心情、端稳相机,将毛主席的形象一张张记录下来。他在1966年所拍摄的毛主席穿军装在天安门城楼上向红卫兵挥手的照片,更成为了毛主席特写形象的经典代表,并四次用于邮票发行。
张家骅还透露道,周总理是领导人中“镜头感”最好的,“形象好,拍起照来也很配合”。
一幅剧照引起周总理关注
今年80岁的陈娟美作为当时共和国为数极少的女性摄影记者,为毛主席拍摄了大量经典照片,并且是《红灯记》、《红色娘子军》、《白毛女》等八大样板戏主要拍摄者。
“‘样板戏’的剧照拍摄是跟着电影摄制组进行的,八个样板戏轮流转,每个电影拍下来至少半年,而且对灯光、色彩、造型、表情的要求非常严格。我们和剧组同时进棚,同吃同住同干活,每天拍到凌晨两点。”陈娟美笑着回忆说。
身为女性摄影记者,陈娟美也经历了一些不为人知的艰辛。“我怀孕的时候也要工作,出去采访有时环境很艰苦,要走很长的山路,所以大着肚子爬上爬下也成了家常便饭。”
尽管如此,国家领导人对摄影记者的关心也时常让她倍感温暖。当年她为《东方红》辛苦拍摄的剧照刊登在了《人民日报》上,“第二天,周总理便来告诉我:‘小陈,你的照片上《人民日报》了!”陈娟美形容当时自己心里很甜,“有了总理的关心,也就忘了有多辛苦。”
在她的镜头下,杨子荣、李铁梅、阿庆嫂等人的光辉形象广为流传,成为了上世纪60年代知名度最高的明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