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新中国成立60周年。台州日报从5月1日起,在头版开辟了“光辉的足迹——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栏目,高密度、大容量推出“红色之旅”——“老区的那些人和事”、“红土地上的台州人”、“共和国从这里走来”等系列报道,在当地引起热烈反响。市委宣传部领导表示,这组关注革命老区和革命圣地的新闻报道,是当前爱国主义教育不可或缺的内容。
历史题材报道为什么能引发全社会的热切关注?归结起来,缘于台州日报在重大纪念报道中贯穿了强烈的创新意识,一是将乡土革命史题材的丰富性与现实性有机结合起来;二是将宏大叙事与细节呈现有机结合起来;三是将追求规模效应与“一炮打响”有机结合起来。
追溯历史,观照现实,
增强报道的受众关注度
新闻本质是一种受众应知、欲知而未知的信息。正是从这个角度考量,台州日报把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的报道视野,首先聚焦到乡土革命历史题材上。背山面海的台州,曾是革命烽火遍地燃烧的热土,所辖9个县(市、区)都有革命老区,涌现了无数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和事迹。回顾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就是对新中国六十华诞的最好纪念。同时,我们清醒地看到,台州革命者事迹日渐淡出人们的记忆,不少革命老区成了“被遗忘的角落”,不少青少年对乡土革命史的知识几乎是一片空白。
抓重大纪念报道,以新闻的笔触报道革命题材,并不是单纯地追溯历史。尽管历史与新闻有相通之处,那就是必须讲求真实、客观,但在读者心目中,历史题材毕竟属于“冷点”。如何变“冷点”为“热点”,使报道既能还原历史,又能观照现实,在读者群中既叫好又叫座?
台州日报对“红色之旅·老区的那些人和事”报道对象进行了深入分析,认为史实虽远离今日,但理想和精神却是代代相传的;而台州地处改革开放前沿,民营经济相对发达,大部分革命老区今非昔比,当地民众身上仍然蕴含着祖辈的“红色精神因子”。这一脉相承的“精神红线”,可以串起“红色之旅”系列报道的社会价值链,使记者能有的放矢地深入采写,在时空转换中增强报道的现实针对性,从而引发读者情感认同和心灵共鸣。
深入挖掘,创新写作,
彰显报道的心灵穿透力
衡量重大纪念报道成功与否,很重要的一条就是有没有产生教育意义。这种教育意义,不是灌输式和说教式的,而是润物细无声的潜移默化。台州日报“红色之旅”系列报道,每篇采用故事化的形式,既有宏大叙事,以“具体的概括”反映历史事件的全貌,又有人物故事细节的生动呈现,从而避免了重大纪念报道史料堆砌的通病。
记者连续一个多月上高山,下海岛,入老区,寻访先辈足迹,通过老地下党员、老战士及其后代的回忆讲述,还原革命年代的战斗履痕。在采访中,记者保持理性头脑,将采访对象述说的故事与党史资料进行核实,以确保报道的客观真实。
作为报道文本内容的史实细节,记者把握的原则就是自己要首先被感动。他们对素材进行梳理、提纯,往往截取一个横断面,以白描手法展开写作,从而把最能打动人的故事呈现在读者面前。“文似看山不喜平”,记者在表达方式上力求创新,避免平铺直叙。
《桐坑星火》反映中共台属特委机关驻地黄岩桐树坑的斗争历程。作者巧妙地抓取辛姓英雄群体的活动轨迹,通过“史实回放”,揭示桐坑共产党员大义灭亲的事迹;通过“画外音”,反映其后代以父亲为榜样,宁守清贫却热心家乡公益事业。这样的写作手法,打破了纪念报道的时空,给读者以强烈的镜头感,起到了简洁明快、过目不忘的阅读效果。
重大纪念报道光有细节表达,容易流于琐碎。为此,记者注重点面结合,采用“背景链接”,扼要介绍某个革命老区的斗争历程,凸显历史地位和意义,因而增强了报道的厚重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