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旋律“红色”也要“红火”
“又红又专”,这个原本政治意味非常浓的词语,现在常常被人们用来评价一部叫好又叫座的主旋律影片。不同的是,这里的“红”是指票房、收视率“飘红”,是受观众欢迎的意思。
“从对‘又红又专’这个词的理解上,也能感受到我们如今文艺作品的风向标变了,变得更加注重市场,注重实效。毕竟即使是主旋律作品,首先也要吸引观众才能达到教化的最终目的。”媒体人章杰说。
面对由“70后”“80后”甚至是“90后”为主体组成的电影消费市场,献礼片不仅要承担主流意识形态和主流历史观的普及,又要在商业运作上实现“主旋律”也能被广泛接受的可能,这绝非易事。《建国大业》的两位导演,韩三平和黄建新也表示,在近期的全国巡回宣传中,看到众多年轻人花钱到影院买票观看《建国大业》,才让他们增加了些信心,“看到80后的观众看了影片以后那种盎然的情绪,才让我稍稍有点放心。有人说明星太多会淹没了情节,但我觉得不会。在影片里,你不觉得他们是明星,而会觉得他们是历史人物。历史人物不好演,一旦演好了有电影之外的意义。我觉得不管好不好看,希望80后甚至90后都来看看。”
与此同时,也有专家提出,类似《建国大业》这样的全明星阵容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确实大幅提升了影片的观赏性和话题性,但另一方面也弱化了电影本体的表现力,剧情杂乱,个别人物跳戏严重,同时观众对明星的期待也冲淡了对影片内容的深入体会。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影视系副教授白小易认为,献礼片是为纪念某一重大活动、歌颂与该活动相结合的某一主题而创作的电影电视剧,它承担着政治宣传的义务,在价值导向上不能松懈。不因主义不同而否定人格,固然是思路上的重大突破;但如果因此而丧失立场,对主义持“无可无不可”的态度,就背离了“献礼片”的本义。“尤其是近年来在荧屏上走红的性格粗犷、甚至有些‘不守规矩’的李云龙式的共产党人形象,这样的人物与其说代表了革命者的形象,不如说代表了渴望摆脱束缚的大众文化心理。有一两个这样的角色是值得肯定的,但如果形成一种趋势,导致共产党人的形象被重新定型化,就不免与献礼片的创作要求不符。”白小易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