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1927年,秋收起义的浪潮在湘赣边大地汹涌澎湃,同时在赣西一隅莲花县掀起了惊涛拍岸的浪花。
秋收起义失败后,毛泽东做出引兵上井冈山的决策,拉开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序幕,是我国革命道路上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举措。关于毛泽东何时何地作出这一决策,目前学术界还众说纷纭,存在争议。笔者认为,莲花在毛泽东引兵井冈山具有决策地位,并为井冈山革命道路的形成和发展做出重大贡献。
关键词: 莲花 决策地位 深远意义
(一)莲花在毛泽东引兵井冈山中具有决策地位
目前,史学家对毛泽东是在何处作出引兵井冈山的决策。有四种说法,即分别在文家市、水口、古城、和莲花做出决策。下面逐一对这四种说法进行分析,探究哪种说法最具有现实根据,最让人信服。
1.文家市说。这种说法主要盛行于“文化大革命”期间,认为毛泽东在文家市聚集了保存下来的部队,并决定向井冈山进军。其依据是余洒度和苏先俊的报告,张启龙,杨梅生等人的回忆。余洒度报告中写到“前敌委员会决议以保存实力,应退萍乡,次日部队即向萍乡退却”;苏先俊的报告写到:“前敌委员会决议退往湘南。这两份报告均没有提到毛泽东引兵上井冈山,因此并不能证明毛泽东在文家市作出了引兵上井冈山的决策。另外,解放后。参加秋收起义的张启龙、杨梅生等人会议毛泽东并没有提到上井冈山,也没有提到建立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只说到去罗霄山脉中段。综合上述原因,“文家市说”是没有可能的。
2.水口说。该说法的主要依据是参加过秋收起义的张宗逊。当时工农革命军经过茅坪后,继续想湘南转移找到失败起义军队散入四处,而且面临敌人强大,未发动群众的困境。因此毛泽东明确提出在井冈山开展游击战争,进行土地革命,建立革命根据地和联系地方党组织。但是这只是张宗逊个人回忆,带有明显的主观性。另外,茅坪处在井冈山范围之内,经过茅坪,从一定程度上意味着军队已经上井冈山。因此,“水口说”缺乏有力的史实依据。
3.古城说,该说法认为,工农革命军前委与井冈山“山大王”袁文才取得联系后,在古城召开前委扩大会议,确定在井冈山建立革命根据地,即引兵井冈山。这个说法被大多数史学家采纳,而且《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等书都采用这一说法。但是古城是宁冈旧县城所在地,与茅坪一样,处在井冈山范围之内。军至古城,从一定程度上意味着军队已经上井冈山,而且会议讨论的是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议问题,并不是引兵上井冈山这一问题。
4.莲花说,该说法依据史学资料宋任穷所送的密信,信中写道,“毛部应退赣西宁冈”“宁冈有我们党的武装,有十几支枪”。也就是说,毛泽东是在莲花受到宋任穷送来的江西委密信后,按照省委“毛部应退赣西宁冈”的指示,有意决策上井冈山,随后前委在莲花县宾兴馆回忆明确作出不去湘南而引兵井冈山的决策。
综上所述,只有“莲花说”才有宋任穷传送的江西委密信史料作证,其它的说法都缺乏有力证据。但是,引兵井冈山这一决策是慢慢形成的,只不过最终明确实施此决策是在莲花。可以把引兵上井冈山看作是“三段式”渐进发展过程:文家市转兵退湘南——莲花定策上井冈——古城决议割据井冈。
(二)莲花决策的形成过程和形成原因
秋收起义失败后,工农革命军在文家市按照前委决议做出退向湘南的决策。1927年9月20日,毛泽东率领工农革命军1500多人离开文家市向江西萍乡方向开进。从湘赣边界退往湘南。到了上栗后,闻知萍乡有赣敌朱士桂旅重兵把守,毛泽东与余洒度等人经过计议,决定假道芦溪向莲花前进。在山口岩,工农革命军遭到萍乡驻敌的袭击,损失惨重。从山口岩退却的工农革命军疾行40余里,途经张佳坊,于午后到达芦溪的边陲之地杂溪,算是摆脱了敌人的追击。 之后,毛泽东带领部队向十多里外的莲花前进。1927年9月26日,毛泽东在莲花宾兴馆召开前委会议,决定秋收起义部队向井冈山进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