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赢局面,不是奢望
据统计,全国现有各级各类烈士纪念建筑物14600多处,它们大部分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建立的,基础设施陈旧、落后,保护维修任务十分艰巨。
事实上,烈士陵园资金短缺较为普遍。民政部烈士褒扬和优待处处长戴爱娇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坦言,烈士陵园资金投入不足的状况没有从根本上改变,仍不能适应实际发展的需要。
江苏连云港市某县的烈士陵园负责人则表示,他们每年可以从民政部门领到一些经费,有的时候也能申请到专项拨款,但仍属杯水车薪。而据这位负责人介绍,早前他们还能根据国家的一些文件精神,通过相关途径进行经营创收。后来,这些途径越来越受到社会的质疑,相关部门也出面进行制止。
在这种情况下,走红色旅游之路可谓是明智之举,也是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这方面,南京的雨花台烈士陵园就是一个很好的典型,它还有块牌子叫“雨花台风景区”,属于两块牌子,一套班子。它既是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也是国家首批4A级旅游区。据统计,该陵园每年参观人数约200万人次,2007年门票收入为2000多万元。而从2008年清明节开始,该陵园免费开放,只是“园中园”收取适当门票,当年的清明假期首日接待量超过18万人次,创下历史新高,实现了很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家在河南兰考的人民大学学生小孙向笔者讲述:“我们家乡有个‘焦裕禄烈士陵园’,这几年也在发展旅游。现在再去,道路修整过了,环境也更好了。以前参观的内容和形式比较单调,现在通过种种展览能鲜活地还原历史,这很有意义。”
宝应县旅游局办公室的卲科长明确表示:“我们会根据烈士陵园自身特色,确定合适方案,不会过度开发,做到多赢,这是我们坚持的。”
四川大学旅游学院杨振之教授认为,从规划角度来看,完全可以对烈士陵园划分功能、区分空间,烈士陵园内要保持肃穆、庄严,标示出核心区,建立缓冲地带,而外围空间可以结合陵园特点,进行合适的旅游开发。这可以增加当地群众的收入,特别是对改善边远革命老区人民生活有重要意义,而这也是“红色旅游”的应有之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