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2日,南京市归国华侨联合会在广东山庄举行新闻发布会,讲述了与此处“抗日粤军烈士墓”相关的一段不为人知的历史。南京大屠杀史研究者称,这是一处以前未进入研究者视野的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的墓葬,为揭露日军屠城暴行增添了新的证据。
据广东山庄驻会副主任梁广生介绍,山庄前身为广东同乡会,原址在南京城内三牌楼。1937年,参加“八一三”淞沪抗战的粤军伤兵,运至南京后,部分伤员愈后出院,还剩一两百人继续治疗。11月,日机轰炸南京,伤员中有50多人遇难,由同乡会掩埋于广东山庄内,并记下了部队番号、姓名。在南京沦陷、日军南京大屠杀期间,八府塘医院内又有近20名广东籍士兵遭杀害,也由同乡会埋于山庄内。1941年初,山庄因被日军霸占而被迫迁至现址———中央门外张王庙40号,殓有遇难者的棺木当时一道随迁至此。广东同乡会每年都举行公祭。抗战胜利后,粤军来此祭扫,并立有“抗日烈士之墓”碑刻。“文革”期间,遇难伤兵的资料被毁。1997年,山庄将遇难伤兵的74具遗骨清洗、消毒后,归葬在一起,建成现在的大墓。
在山庄墓园的深处,记者见到了这座呈椅子状的墓葬。墓葬中央,矗立着一块方尖碑,上书“抗日粤军烈士墓”7个鎏金大字。“椅背”处大字是“先伤后亡,惊怒吾邦。无以厚葬,是为国殇”。墓碑下面埋着74具迁葬的遇难者遗骨。
解放军炮兵学院退休教师费仲兴教授,多年来一直主持南京大屠杀史研究项目之一的“汤山地区南京大屠杀幸存者调查”,对南京保卫战颇有研究。他说,根据史料记载,当时确有66军、83军两支广东部队参加淞沪抗战,后来退守南京又参加南京保卫战,在南京陷落前突围出去,有关“抗日粤军烈士墓”的口头传说无不与史实相吻合,又有实物,无疑为揭露日军屠城暴行增添了新的证据。
南京大学历史系博士生导师、南京大屠杀史研究所副所长张生教授说,日本有研究者认为南京一战中粤军已突围,因此遇难者不包括粤军人员。事实证明这种观点是错误的,在南京仙鹤门、“广东山庄”都埋有粤军遇难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