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6日,“湖南的日记”——《湖南日报》创刊60周年典藏展览开展第二天。一批又一批的参观者涌入设在省博物馆红楼的展厅。他们或带着记忆而至,或怀着景仰而来,或为好奇所驱,却都带着感动和尊敬而去。一些参观者连连称道:“不愧为毛主席家乡的报纸,不愧为‘湖南的日记’。”
“遗憾的是,我没能记住那位编辑的姓名”
“58年前,湖南日报的编辑就是用这样的便笺给我回信,鼓励继续努力学习。”在“辉煌历程”展室里,一位满头白发的老者,站在摆放有几张发黄的湖南日报空白便笺的展柜前端详良久、感慨不已。
老者名叫曾清华,现年74岁。听说湖南日报在举办典藏展览,他不顾年迈体衰,一大早便乘公交车赶到展馆参观。曾清华告诉记者,自己16岁在衡阳读高中那年,曾写了一篇有关农业技术创新的科普文章寄给当时的新湖南报。1个月过去了,当他以为自己的投稿“石沉大海”时,却收到了编辑的来信。原来,编辑收到稿件后,对文章提出的一些观点把握不准,便专门到农科院请教了有关专家,最后得出结论,文章中的一些观点不对,不宜刊发。尽管如此,编辑并没有简单地将稿件扔进废纸篓,而是很负责地用便笺纸给曾清华回了封信,一方面解释文章不能刊发的原因以及观点的错误之处,一方面则肯定曾清华爱钻研的精神,鼓励他继续好好学习,多吸取知识,为社会做贡献。曾清华深受鼓舞,加强对理工科方面知识的学习,最终到一所化工研究所从事研究工作,直至退休。
“遗憾的是,我没能记住那位编辑的姓名。但几十年来,《湖南日报》一直是我的良师益友,伴随我进步成长。”曾清华说。
“我最信赖《湖南日报》的报道”
在长沙经商的卢德华自称是《湖南日报》的忠实“粉丝”。进入展厅后,他一头扎进“故纸堆”,将每样展品认认真真地看个遍,还不时拿出相机拍照留念。
现年40多岁的卢德华说,自己小时候就住在报社附近。由于家中订有《湖南日报》,那时他对《湖南日报》就有一种莫名的崇敬之感,常以自己能跑到报社大院玩耍为荣。长大后,尽管没再住在报社附近,但对《湖南日报》的感情却没变,并且不管在哪个工作岗位,订阅《湖南日报》的习惯也一直没变。
“《湖南日报》给人最大的感觉就是真实、可信、权威,是值得信赖的朋友。”卢德华说,现在省内新闻媒体虽然很多,但他最信赖的还是《湖南日报》的报道。特别是在经商过程中,《湖南日报》中有关经济政策和信息的报道给了他很大的帮助,为他选择投资项目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一名福建游客带来一个30人的旅行团
在上午的展览中,一名外地游客打扮的参观者引起了工作人员的注意。他5进5出展厅,匆匆来,匆匆去,最后还带来一个30多人的旅行团进来参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