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新月异的城市建设
瑞金沙洲坝的红井水依然甘冽。
讲解员杨耀燕告诉记者,原先的沙洲坝是个干旱缺水的村庄,“沙洲坝、沙洲坝,三天不下雨,无水洗手帕,旱死老鼠渴死蛙,有女莫嫁沙洲坝”。因为迷信,当时没有哪家村民敢擅自挖井,群众只能喝村前的脏塘水。1933年9月的一天,毛泽东带领几个红军战士在村前几十米的地方进行了水源的勘探,并破土挖井,在挖到5米深的地方,一股泉水喷涌而出,此后,村民们吃水问题终于得到解决。这就是“吃水不忘挖井人”的故事,这口井后来也被命名为“红井”。
沙洲坝缺水的历史早已一去不复返。新中国成立后,沙洲坝当地人修水库,筑山塘,打机井,不仅解决了生活用水,还解决了灌溉用水。沙洲坝当地人告诉记者,早在上世纪80年代,他们就用上了自来水。现在,他们又利用优质的地下水发展起了水产养殖,建起了瓶装饮用水厂。
红井是当时党和苏维埃政府密切联系群众、解决群众生活困难的历史见证。井水到自来水的变化,则是瑞金日新月异的城市建设的一个注脚。
瑞金城市建设更大的变化体现在道路等基础设施的建设上。
红都大道是瑞金城区的主干道,大道两旁的现代化建筑、宽阔广场以及林立的广告牌,展现出一幅繁华景象。
有这样一组数据:目前,瑞金城市道路总面积121万平方米,是1978年的51倍,城区面积扩大到16.56平方公里,是1978年的45倍。仅2008年,瑞金便完成城市基础设施投入1.86亿元。
“摇呀摇摇到赣州桥,跳呀跳跳的迪斯科”是上世纪80年代初期瑞金对外交通“行路难”的写照。当时,从瑞金到赣州,不到150公里的路程要坐一天的车。从瑞金去广昌县,乘坐的老式班车一路摇晃,短短的140多公里路程竟然要在中途停宿一个晚上。上世纪90年代初,瑞金开始致力于交通事业的发展,319、323、206等3条国道,从沙石路变成柏油路,现在又变成了高等级的水泥公路。赣龙铁路的修建更圆了当地人的多年梦想,瑞赣、鹰瑞、隘瑞3条高速公路和赣龙铁路、鹰瑞梅铁路纵贯瑞金,瑞金将真正成为赣南东部交通枢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