譬如,三国时蜀国重臣法正,外统都畿,内为谋主,很有才干,但他很计较个人恩怨。有人建议诸葛亮向刘备汇报,“抑其威福”。诸葛亮则从大局出发,认为法正恰如羽翼一样辅佐刘备,才使刘备能够应付时艰,不必因小过而束缚其才干的施展。毛泽东在《资治通鉴》里读到此事,批注说:“观人观大节,略小故。”显然是同意诸葛亮的处理方式。愿用、敢用、善用这种人才的领导者,总是以宽阔的胸襟接受他们的个性,发挥他们的才性,在他们遭受误解和妒嫉时,能够主持公道。“荆岫之玉,必含纤瑕”。毛泽东1975年有一个著名的批示,道出此中常理:“打破金要足赤,人要完人的形而上学错误思想。”
看来,不仅要有爱才之心,识才之智,用才之能,还要有容人之量。这当中,也包括宽容失败和错误。任何人都不会事事正确,事事成功。个性鲜明,才性有偏者,更是如此。他们犯错的几率比一般人要大,平时暴露的缺点,也比一般人要明显。犯了错误,接受了处理,如果他们并没有放弃自己的信仰,继续干事业,就有一个怎样看待、鼓励和使用,进而把他们被边缘化的苍凉感转化为往中间挤的热情和干劲的问题。
毛泽东评价王稼祥,该是一个范例。1931年王稼祥初到中央苏区时,曾参与了“左”倾领导对毛泽东的批判。长征途中,在讨论是不是进攻一个叫打鼓新场的守敌时,只有毛泽东一人不同意,甚至提出:如果你们非打不可,我就辞去前敌司令部政委一职。王稼祥立刻回顶道:老毛,你这是什么态度,少数要服从多数。可见王稼祥是很直率坦诚,敢于说话的人。此后大家觉得他敢顶毛泽东,便推举他为新的三人团成员(周恩来、毛泽东、王稼祥)参与指挥红军。1945年6月,王稼祥在七大落选中央委员后,毛泽东专门在大会上介绍了一般代表不大知道的王稼祥的一些贡献,也不回避他的缺点错误。毛泽东说:“王稼祥同志是犯过错误的,在四中全会前后犯过路线错误,此后也犯过若干错误。但是,他是有功劳的。”接着毛泽东讲了王稼祥在第二、三、四次反围剿战争中的正确主张,在遵义会议和六中全会上的贡献,并说,在这以后,“虽然他在工作中也有缺点,如在政治工作中就有很大缺点,但是他也做了很多好事,如1939年关于巩固党的决定,1941年关于增强党性的决定,1942年关于党的领导一元化的决定、对待原四方面军干部态度问题的指示及建军的四号指示等,都是他起草的。增强党性的决定是他与王若飞同志合作,在他领导之下起草的;建军的四号指示是他与叶剑英同志合作,在他领导之下起草的。至于他有些缺点,如对干部的关系,这是大家知道的。但上面这些是大家不大知道的,是中央内部的事,我今天在这里必须讲一讲。他虽然犯过路线错误,也有缺点,但他是有功的。”
毛泽东讲这些,目的是希望代表们了解王稼祥,能够选举他为中央候补委员。
对犯过错误的干部,在需要的时候,特别是在他们人生关键时刻,多想一想,多提一提他们的功劳和长处,既是一种容人之量,也是一种用人之道。像毛泽东那样,在选举关键时刻公开把王稼祥做过的好事,一件一件地摆出来,确实让人感慨不已。正是有了这种“不拘一格评人才”的做法,才可能出现“不拘一格降人才”的局面。正如毛泽东早在1933年就说过的那样:“怎么好说没有干部呢?丢掉错误的观点,干部就站在面前了。”
(作者为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副主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