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北的鼠疫迅速蔓延到福州及全省各地。1943年鼠疫大流行,福州、长乐等31个县市患者5158人,死亡4082人。省府为此拨款十万元购买鼠疫苗3500瓶,并饬令各县一律成立防疫委员会。1945年蔓延到42个县市,发病24914人,死亡19376人。1946年7月,中央卫生署在福州成立东南鼠疫防治处,统筹东南各省(以闽浙赣三省为主)的鼠疫防治工作,处长是左吉。鉴于当时全省鼠疫发病的实际情况,省里在建瓯设立“闽北防疫所”,在松溪、政和设分所,统由张昱任所长。是年,全省鼠疫再次大流行,有41个县市共发病23503人,死亡19089人。此后每年发病在1.5-2.5万例,病死率在77.77-81.22%之间。这种状况随着新中国的诞生,开展了积极的鼠防工作,才有了根本性扭转。1950年全省鼠疫发病1445例,死亡628例;1951年发病300例,死亡119例;1952年发病290例,死亡30例;到1953年在全省范围内消灭了人间鼠疫。解放初的1949年12月5日由接管的原中央卫生署第四医防大队和省医防大队合并组成福建省防疫大队,下辖四个分队,分驻福州、晋江、龙溪、建阳四个地区。1951年11月1日,陆续成立了浦城、邵武、建瓯、古田、福清、莆田、政和、仙游、惠安、晋江、龙海、南靖、永定、周宁等14个县市的鼠疫防治站,从中亦可证明当年闽北鼠疫流行的严重性。
杨家茂认为,由于民国时期闽北地区交通、通讯及卫生事业非常落后,医药知识亦非常贫乏,更由于当时处于战乱,人民颠沛流离,食不果腹,衣不遮体,缺医少药,不但人民群众不晓鼠疫的病因和后果,很多患病的人来不及诊治就冤死在家,很多医生前往诊病治疗也不知预防而染疫病故。即使患者到当地防疫机关诊断,也往往无钱医治,又怕登记后遭受隔离,使家人不能相见,导致上报的极少,大多数患病者认命而亡。因此,直至20世纪90年代,有的地方志书都不能写明这次鼠疫流行的根本原因是日本帝国主义使用的细菌战,仅是一般记载各地鼠疫流行的年份和伤亡的大概情况,甚至连1989年编纂的《福建省卫生志》都遗漏了此次闽北鼠疫流行的详细经过。
时隔半个多世纪,惨绝人寰的“黑色瘟疫”,在当年的幸存者和见证人的脑海里仍记忆犹新,能够口传语详,在得知“黑色瘟疫”是侵华日军细菌战的真相时,人们纷纷声讨日本侵略者的罪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