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一”建军节,全国各地的红色旅游景点又将迎来一波游客高峰。但是在个别地方,红色旅游的“红色”似乎变得越来越淡。
一些烈士陵园正在商业大潮中走向“异化”,比如某地一座占地100余亩的陵园,在当地镇政府的主导下,竟擅自将临街的一面墙推倒,用作商业开发。更有甚者,烈士陵园的土地被当成了商业墓地进行售卖;为了赢得所谓“寓教于乐”的效果,在某些纪念馆里,个别导游不想着怎么把真实的历史事实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来,反而成天讲一些道听途说的野史、秘史、艳史,拿段子来博人一笑。而在一些革命遗迹,不少小摊贩竟利用伟人的书法解读“福包”,并要求游人捐款,这实在是打着红色的旗号,涂上迷信的色彩来敛财。
红色旅游,本应该是以其所承载的革命历史、革命事迹和革命精神为内涵,融缅怀先烈、增长知识、提高修养为一体的旅游形式,是一种特殊的人文游。游客参加旅行社组织的红色游线,并不是为了要买墓地、听野史、求福包,而是有着很强烈的精神向往。亲临耳熟能详的革命圣地,感受英烈先驱的万丈豪情,这才是红色旅游的要义。
笔者以为,红色旅游的变色首先是当地管理部门的责任。为了吸引游客,谋求所谓的“经济发展”,不惜把先辈英魂的精神价值抛诸脑后,一切都只向“钱”看。但是,红色旅游的生命力来源于它的精神内涵,如果一味强调红色旅游资源的经济属性,进而用不恰当的,甚至是带有某种亵渎的方式进行开发,那就会导致珍贵的旅游资源很快枯竭。只有不把红色旅游看成是“摇钱树”,那红色旅游才能源源不断地为当地带来经济文化效益的双丰收。
当然,除了管理部门外,红色旅游的组织主体———某些旅行社也在加速着“变色”的进程。有媒体报道,在一些纪念馆里,成群结队的游客摩肩接踵,讲解员都来不及为下一批游客解说。但当询问现场的游客对于馆内展示的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是否了解时,往往一问三不知。经调查后发现,原来是旅行社把每天的行程都安排得非常紧密,一天下来通常要参观好几个景点,旅客都疲惫不堪,参观时也无心听讲解员的讲解,到最后就只能到每一个地方拍几张照片草草了事。
一般来说,在同样的线路中,将行程安排得越紧,就意味着总行程天数越短,也就意味着线路报价越低。旅行社采用这种“低价策略”,无非就是想在竞争中得到更多的客源。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这种出于企业自身决策的行为,外人理应不加干涉。但是,笔者只是想提醒这些旅行社,红色旅游作为一种文化价值相当高的旅游形式,如果为了追求利润最大化而降低旅行质量的话,那无疑是把自己推到了悬崖边上。短期内,游客可能会被低价吸引,但长期来看,市场的理性最终会得出一个结论:参加这种“压缩饼干”式的红色旅游,毫无所获,性价比太低,还不如不参加。
要把红色旅游做大做强,做到可持续发展,最好的方法就是还红色旅游一个本来面目。尤其是现在红色旅游资源还未充分开发,当地管理部门和各家旅行社与其动足脑筋挖取“最后一桶金”,不如好好想想如何加强红色旅游配套设施的建设,如何营造红色旅游的氛围,如何挖掘红色旅游的精神内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