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6日下午,我们,来自中国计量学院的“红星闪闪”暑期实践小分队,在温州市平阳县凤卧镇团委书记余炳亮、凤卧镇凤林村村主任郑学株、凤卧中学团委老师的陪同下,先后走访了凤林小学遗址、中共浙江省第一次代表大会遗址和红军挺进师司令部遗址。在走访和调研的过程中,我们特意留心了住在附近的几位老人,边走边停,边听边问,收到了不少意外的收获!
故事一:关于凤林小学的一些小事
口述人:郑老先生 年龄:50多岁 采访者:孙菊红、何良雄、徐海宁
住址:浙江省温州市平阳县山门镇(现在在凤卧镇凤林小学遗址处编录《郑氏宗谱》)
采访、笔录、文字编辑:孙菊红
这个故事的讲述着者郑老先生(我们因为一开始觉得问老人姓名不是很礼貌,就没有问)。我们到的时候,他正倚在凤林小学饱经沧桑的大门上。后来我们了解到,老人写得一手好字,在凤卧镇凤林小学遗址处编录《郑氏宗谱》。
听郑老人讲故事
我今年50多岁,对具体的情况不是很了解,不过有听祖辈们说起这些情况。
凤林小学是1935年建成的(据郑志兴《凤林小学和周边党组织的建立与发展》一文记载“1930年春,郑海啸与村民们商量,要把办在凤林郑氏祠堂内的私塾改办为凤林小学,让更多的孩子有读书的机会),当时的校长是郑海啸。他的女儿郑明德也在这里读书。我也是这个小学的学生。
(凤林小学有没有遭遇过战争的摧残?)这个摧残倒是没有。不过学校是红军活动的一个中心。(据郑志兴《凤林小学和周边党组织的建立与发展》一文记载“凤林小学”是中共平阳县委的活动中心据点,也是中共浙南委员会在北港地区的主要联络处。许多重要会议在凤林小学里召开,许多传单标语在凤林小学里刻录和书写后发送到各地。)
我在这里读过书,不过也是很多年前的事了。现在学校早已搬迁了,新的学校是02年搬迁的,改名叫“红军小学”。这里几乎没有什么人在了,我还是留在这里(老人站在凤林小学进口的走道上,回望一眼如今早已是颓败的院子和破旧的房子,眼神里闪过几丝亮光,许是有些伤感吧?毕竟,这个曾经洋溢着热血和青春气息的校园如今是如此陈旧颓唐,孤零零的伫立在这片略显荒芜的土地上。凤林小学遗址前面的土地坑坑洼洼,并没有水泥铺地,似乎与遗址保护地的感觉略有偏差)。老人没有再说下去。
(问:那您现在为什么还留在这里呢?)我现在在编《郑氏宗谱》(问:我们能看看吗?老人略一迟疑,点一点头,带我们去了他的一个工作室)。桌子上两本醒目的红色宗谱,封面上赫然写着四个大字《郑氏宗谱》。(我们在征得老人同意的情况下,兴奋的翻了一下,但是看不懂。老人看到我们如此有兴趣,很高兴,仔细的为我们讲解起来)每一个名字都代表家族的人,基本都有生平事迹记载。同字辈的就是兄弟之类的。(请问这里有郑海啸的吗?)郑海啸的没有,但是这里有很多人,都是参加过当时的一些群众性的活动(比如帮助老红军的)。
故事二:老海和我二爷爷
口述人:徐内莲 (音译) 年龄:77岁
住址:浙江省温州市平阳县凤卧镇凤林村(住在中共浙江省第一次代表大会会址旁)
翻译:蒋加孙(“红星闪闪”暑期实践小分队成员) 采访者:孙菊红、涂欢、何良雄
笔录、文字编辑:孙菊红
前言:本段文字的口述者住在一大遗址旁(一大遗址所在地原是她家)由于老人不识字,本文中出现的人名均为音译。
听徐内莲老人讲故事
老革命(红军)的生活条件非常困难,常常只能用番薯丝就着开水吃。甚至有时候连开水也没有。
我二爷爷(郑志博)替他们给他们送饭倒水,因为红军不敢出来(怕暴露身份)。老海(郑海啸)到我家的时候就是这样。他躲在楼上,不敢下来。我二爷爷就给他送吃的,番薯丝啊之类的。那时候国民党说他们是土匪。(共产党)被抓住就会被枪打死,老海在群众家里的时候,国民党有时会来包围,群众害怕被抓去,他们就煮好稀饭,留给老海他们。然后群众就说自己要去种田或者别的借口,离开家。
老革命很艰苦的,有时候老海带一大帮人过来,也有时候老海一个人过来。
每回(老海带一大帮人过来的时候)老海都不敢烧水(因为山上人很少,老海给一大帮人烧水时的炊烟会很明显,会暴露红军身份),老海说“我怕永远对不住你们”。怕我二爷爷他们被抓走。
有时候,有一些群众和老革命被抓走了,(国民党)把他们抓到后山去,(他们)就再也没回来过。不知道是被枪打死的,还是被吞死的,反正是被摆布死了。
老海来的时候,只要国民党兵一包围,我二爷爷他们就告诉老海,老海就逃出去了,逃到草丛里、树林里,我二爷爷他们就给老海煮一些稀饭,用猪草把稀饭盖起来。这样国民党兵就以为那是猪食,就不会再查(老海)了。(问:那时候日子很艰苦,吃的都是番薯丝之类的,为什么给老海他们吃稀饭?)米是我们自己种出来的,但米也不多,我们给他们煮稀饭吃,我们自己吃番薯丝。这样老海就(安全)逃出去了。
我知道的就这么多,其他的就不知(不清楚)了。
问:您在这里住了多少年?
答:我在这里住了有55年了,从我嫁过来的时候算起(的话)。
问:您的上辈有人参加红军吗?
答:我爸爸和我爷爷没有参加红军,但是国民党来包围的时候,我二爷爷给他们传递消息。
问:您的阿公(丈夫)也姓郑,他和老海(郑海啸)有什么关系吗?
答:我们是自己人。(同姓同宗的)
问:解放后,您为什么还住在这里,不搬下山去?
答:我家的地基在这里。现在的陈列馆(中共浙江省第一次代表大会陈列馆)以前是我老家。后来被政府征用了。(安土重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