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么多年来,总希望能到瑞金去看一看。最近,终于有幸踏上这块具有光荣历史和革命传统的红色土地后,才知道“红色故都”上,原来保留着如此之多极具教育价值的的革命旧址:叶坪革命旧址群、沙洲坝革命旧址群、乌石垄的中央军委旧址、大阜乡的红军大学,还有红军长征第一山——云石山等。每个地方,都把一段红色的故事映衬在一草一叶、一砖一石,令人留连和回顾在那段传奇而又峥嵘的历史岁月之中。在这么多的革命旧址中,我最爱那口“红井”。
这是一口不寻常的井!井因碑而增辉,碑因井而扬名,井与碑交相辉映着一段红色耀眼的历史。每一个人站在这里,除留影、畅谈、参观外,都有一种汲水啜饮,思源忆史的感触:据说当年的沙洲坝,是个比较干旱缺水的地方。当地曾流传着一首调侃味十足的民谣:“沙洲坝,沙洲坝,三天不下雨,无水洗手帕。” 1933年9月,为破除迷信、解决当地军民饮水困难,毛主席带领身边的工作人员同当地群众一道,开挖了一口水井,为附近的老表们解决了困扰多年的饮水问题。中央红军主力长征后,敌人曾多次妄图填塞这口井,沙洲坝人民与敌人坚持斗争,终于保存了下来。解放后,当地人民给这口井取名曰“红井”,并在井旁立碑,上书:“吃水不忘挖井人,时刻想念毛主席。”字语虽短但却朴实无华,意义深远,表达了对毛主席和红军的敬意和怀念。半个多世纪来,它滋润了一代又一代的沙洲坝人。现在再驻足井旁,从内心油然而感当年共产党领导的红军与人民群众的情感写实。
沙洲坝的井,在岁月风雨的侵蚀下,虽然有些略显风化斑驳,但从远而望,依然非常醒目。从井口往里俯看,井水依然清如故!在阳光的映射下,纹纹泛粼,闪现着一种虚幻的清冷和幽静。井边都是用许多当地特有的丹霞石块拼砌而成,因为当地老表挑水、妇女洗衣的原故,经过井水和雨水经年累月的洗涤冲刷,表面都磨得有些泛白,抚摸上去,煞是清凉光滑。在井的旁边,立着一石碑,上面镌刻着这副脍炙人口的对联,不仅字字刚毅遒劲,而且每个人看到后,都会自发地吟念出来,然后在内心寻味其中的哲理。然后或三三两两,或独自一人在碑旁留影甚至和诗,以不同的方式表达着对革命先贤和那段珍贵历史的追忆。当前,全国上下正在大力提倡感恩教育。我想,这副碑文,这口红井,应该也可以看作是这种精神教育的溯源吧。
值得一提的是,国家教育部委已经把红井作为红色经典故事写进了小学语文教科书。红井,不仅成为了一部“活教材”,而且也成为了广大中小学生和党员干部的爱国主义教育学习基地。每年都有大批的学生、青年和党员干部来到这里,聆听那段历史,诵读红井故事,启蒙红色经典,感知革命创业的艰辛和不易,继而在每个人心中都能涌然而升起一种继往开来的豪情,其意义尤甚。
七十多年前,在这口浓聚着军民情深的井口里,汲取的是当地军民的生命之源——水;而现在,在这个凝结着革命情节的红井中,却让每个游人都从内心汲取到一种力量和精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