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淑琴老人说,她一家有七口人被日军屠杀。 于英杰 摄
昨日,夏淑琴、常志强、杨翠英、马庭宝、薛裕德、向远松等南京大屠杀幸存者、遇难者亲属及其后人代表40多人,来到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在厚重的“哭墙”前,用颤巍巍的双手,奉上鲜艳的菊花,敬香,鞠躬,跪拜……祭拜和悼念72年前遇难的亲人,“想起来一次就心痛一次,难受一天,真的不能忘。”
纪念馆的遇难者名单墙上,镌刻着目前收集到的约1万名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的名字。纪念馆有关负责人说,这上面每个名字的背后都是一段血泪史。因此,人们习惯将其称作“哭墙”。每到清明节,纪念馆会专门组织幸存者和遇难者亲属,到“哭墙”前祭拜他们的先人。每到这天,不管天气怎么样,许多幸存者和遇难者亲属会早早赶到,或是携老伴前来,或是带儿孙举家而来,对着当年被日军屠杀的亲人的名字,举行沉痛的哀悼仪式。
临近清明,不少人已提前来此祭拜过,“哭墙”上众多名字的下面,有人用透明胶带粘上了一枝枝鲜黄的雏菊。
一大早,阴冷的天空飘着雨丝。夏淑琴老人在女儿陪同下来到这里,凝视着“哭墙”上的名字,有外公外婆的,有爸爸妈妈的,还有两个姐姐和一个妹妹的,全家七口人惨遭屠杀。夏淑琴老人告诉记者,这次对日本右翼学者诉讼的胜利,是对30万遇难同胞的最大的慰藉,“我们不能忘记过去,更要珍惜和平生活,希望下一代不再受战乱的痛苦。”
“爸爸妈妈,二龙,阿三,小发,小来啊,我来看你们了!”82岁的幸存者常志强老人,面对亲人的名字,悲怆地喊道。当年,他家里六口人被日军直接杀死,姐姐被伤后没几年也走了。这么多年来,十分怀念他们。2007年底,“哭墙”刻上了亲人的名字,以后,每到清明、春节,他都会来祭奠。
祭奠活动中,不时有市民和游客过来,献花,鞠躬。快结束时,南京特教学院的12名学生,抬着一个自制的花圈,慢慢走到“哭墙”前,敬献在逝者的灵前,鞠躬志哀。
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有关负责人说,每年清明,纪念馆都会组织一些活动来祭奠遇难同胞。一些市民、学生、外地游客、官兵等也自发前来,抔土献菊,表达纪念和哀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