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红色旅游”是延安文化旅游业的一面旗帜。做大做强延安以“红色旅游”为龙头的文化旅游业,既是延安为自己跨越发展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也是为全国28个省、市、自治区1389个县、区(旗)革命老区发展经济,特别是“红色旅游”经济提供范例。延安可以利用其351处革命遗址之天然优势,做大做强以“红色旅游”为龙头的文化旅游业,亦对推动全国革命老区“红色旅游联盟”的形成与发展,乃至其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
一、正确认识延安“红色旅游兴业”在其整体经济社会科学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延安经济社会发展的“三大战略”延安经济社会发展实施“能源化工强市、绿色产业富民、红色旅游兴业”三大战略,无疑找准了延安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符合延安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但还应对实施“三大战略” 进行再思考,找准其“红色旅游兴业”的发展定位。延安的“三大战略”从发展的基础上看,“能源化工”是地方经济发展的强项,发展势头强劲;但延安人民对此的发展潜力和长远发展已有所“耽忧”,有限的地下资源、新能源的出现与发展,让人为子孙后代耽忧。延安“绿色产业”发展方兴未艾,发展潜力巨大,是一项造福于延安生态建设、区域经济发展的千秋功业,仍有大力发展的空间;但“绿色产业”对自然气候的依赖性太大,尽管“自然气候”不会和我们专门作对,可某年某时的“自然气候灾害”,如遇冰灾、冻灾、雹灾等,对全市裸露山体表层的大面积经济作物危胁较大,“绿色产业”产值的变数不可预料。唯独“红色旅游”既是一项环保型的大产业,又是一项可持续、可依托延安特色文化资源永无止境发展的“朝阳产业”。当今延安“红色旅游”可依赖的特色文化资源,虽然让世人振惊,可其“产业运作”现状却让中外宾客感到“遗憾”,也让本地人民群众感到“金碗在手没好饭”。鉴于如此状况,我们更应该抓住全国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历史机遇,结合延安“三大战略”发展实际,“创新推动科学发展的决策机制”,集全民之智,应全民之声,举全市之力,及时调整发展战略中一些不科学的政策、资力、物力投入决策机制,切实加大对“红色旅游兴业”的政策、资力、物力的科学投入,像给“能源化工”、“绿色产业”一样,予以延安“红色旅游”基础建设投入,把“以红色旅游为龙头的文化旅游业”打造成真正的、具有产业运作规模的、不断显现其强劲发展态势的延安“主导产业”,使延安不仅是“世界知名、国内一流的陕北能源化工基地”、“世界优质苹果生产营销研发加工基地”和“全国退耕还林试验示范基地”,更是享誉中外的“中国红色旅游首选地”、“海内外炎黄子孙寻根祭祖之地”和“陕北黄土风情文化开发传播基地”。不可小视延安“红色旅游”所拥有的文化旅游资源优势和市场产业化运作潜力,关键在对其的“认识能否到位、发展“决策”能否科学”。
延安“红色游旅”所展示的“革命历史文化”是延安“文化旅游资源优势”中最为重要的、也是最具影响力的标志性文化,是延安“红色游旅”科学发展的一面旗帜。正因为此,延安方才“中外驰名”。延安“红色旅游”大产业,不仅仅只有“革命历史文化”,它还有3万年前就出现过的“黄龙人文化”、5000年的黄帝陵祭祖文化,以及散见于延安各地的悠久的地方古代历史文化,和在此基础上所形成的民间艺术文化、黄土风情文化,包括“民间饮食文化”。正是这些丰富多彩的、内涵独特的地方文化,延安的“红色之旅”,方才有可能成为当今中外游客“红色旅游的首选地”。在延安,“红色旅游”本身就有中外游人对中国革命历史伟人传奇生涯的好奇追寻视点,亦有可以唤起世界华裔对中华民族先祖的那种虔诚崇拜心理和朝圣夙愿。他们对延安革命历史怀有一种好奇心,对中华民族先祖有种虔诚崇拜心理,这种“好奇崇拜心理”就是他们追思中国历史伟人足迹的动力,亦是他们调节自身生活情趣的一种追寻方式。如何把延安丰厚的历史文化内涵充分展现给他们,包括革命历史文化、黄帝陵祭祖文化、延安古代历史文化,以及其丰富多彩的地方民间文化。譬如民间文化中的安塞腰鼓、洛川蹩鼓、宜川胸鼓、斗鼓等10多种民间艺术表演形式,和安塞剪纸、农民绘画、延川布堆画、富县薰画等20多种民间艺术工艺品,这些亦是延安“红色旅游”可持续发展所依赖的重要文化支撑,也是吸引中外旅游者源源而来的诱因之所在。如果忽视了对这些“特色文化资源优势”的充分展现,仅靠现在几处革命旧址“景点简单陈列”,延安“红色旅游”很难成为其文化旅游产业真正的“龙头”,更谈不上要“延安文化旅游产业实现较高水平的可持续发展、科学发展”,也无法显现“红色旅游兴业”的“主导产业”作用,更谈不上其“做大做强”,更无法去推动全国革命老区“红色旅游联盟”的形成与发展、给全国革命老区发展“红色旅游”做出示范。
二、延安“大手笔”打造文化旅游“大环线”可为全国革命老区经济发展做出示范
目前延安的“红色旅游”景点单一、陈列简单,其缺乏特色文化内涵,向外界所要展示的内容少、形式单调,游客可参与的活动匮乏,以及现有的文化旅游活动设施、交通、食宿、特色产品生产,亦与发展着的延安文化旅游产业需求不相适应。要发展就得解放思想,敢于想“大”的、动“真”的、干“实”的,地方财力不支的,应争取国家西部大开发的政策支持,争取与红色延安有历史渊源关系的中央有关部委、院校、事企业单位的对口支持,争取中、省文化、文物、旅游、交通、林业、财政等部门的政策倾斜与支持。只有其“红色旅游”项目形成相当规模,才能争取到中、省有关方面的支持。所以,统筹考虑打造“一条”延安文化旅游“大环线”,尤显紧迫与重要。
延安文化旅游“大环线”是将延安南大门黄陵县作为延安文化旅游大环线的起点,经洛川(民俗馆、洛川会议旧址、黄土地质公园)、延安(革命遗址群)、安塞(黄土风情文化展示)、子长(瓦窑堡旧址、子长陵、钟山石窟)、延川(黄河民间文化艺术展览及演出、漂游乾坤湾)、宜川(壶口瀑布、孟门山游乐区),游船至韩城,或至西安。该线路沿途文化旅游景点繁多,需新开发的历史文化项目、景区众多,环线高等级公路、水路的规划投入及建设、绿化工程浩大。此工程需要延安集全市之智、系全市之心、聚全市之力,精心调研、规划、开发、打造,建国家一流的以“红色旅游”为龙头的文化旅游游览区。延安文化、文物、旅游、公路、黄河水利、农林、财政等部门应就该工程的总体规划,在规定的具体时间内拿出各自部门的有关业务配套规划,重点打造延安市区红色旅游项目,如拟在黄陵县上演已创作出台的大型历史传说舞剧《人文初祖》项目、拟在延安市上演已创作出台的大型陕北民歌史诗剧《陕北是个好地方》项目、拟在延安上演“延安民间艺术精粹展演晚会”项目、拟在延安举办“纪念党中央毛主席进驻延安60周年‘全国三一十省、市、自治区名书画家作品展’”、 拟在延安—安塞高速公路沿河湾段旁建设“延安时期民俗村”项目、延安民间艺术产业系列项目和“数字红色延安园区”项目等。同时不可忽视全面启动子长“钟山石窟”及有关设施、交通、环境建设等基础工程的规划工作。可将以上“大环线”建设所形成的项目规划,由市政府综合审定规划投资意见,并报请中、省审批,争取中、省给予政策支持。其中在延安上演的大型历史传说舞剧《人文初祖》,还可以到京城大都市及华裔聚集的海外进行商演;大型陕北民歌史诗剧《陕北是个好地方》,还可以到全国28个省、市自治区1389 个县、区(旗)的革命老区进行交流商演;“延安民间艺术精粹展演晚会”还可以“走出去”到海内外去进行商演,以补充当地季节旅游商演的不足。
延安革命老区建设能有如此浩大的可持续发展工程,将造福于革命老区的子孙后代,中、省作为回报革命老区,一定会予以支持。只要延安所制定的、需投资数百亿元方可完成的、以红色旅游为龙头的文化旅游产业科学发展大规划,配套可行,具有操作性,即就是再大的投入,中央也会予以有力的支持。此举将会对全国28个省、市、自治区的革命老区产生巨大影响、做出范例,对于推动全国革命老区加快发展,将产生重大作用。
三、延安“红色旅游”科学发展对构建全国“红色旅游联盟”、对全国革命老区经济建设所具有的重大意义
在革命战争年代,革命老区人民养育了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人民军队,为其提供了坚持长期斗争所需要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为壮大革命力量,取得全国最后胜利,付出了巨大牺牲,作出了巨大贡献。党和国家非常重视以革命老区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为中心的红色旅游业发展。我国革命老区自上世纪二十年代初开始,经历了无数的艰难坎坷与险阻,并写了许多中国革命可歌可泣的不平凡业绩。现阶段加大对这些革命传统、业绩的宣传和影响力度,引导全国人民继续以艰苦创业的革命精神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让世界真正认识具有一往无前民族创业精神和革命爱国主义精神的中国人民,对于我们争取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辉煌业绩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全国著名革命老区延安打造“红色旅游”产业,推动科学发展,对于其他革命老区的经济建设亦有着非常重要的引鉴意义。延安“红色旅游”产业做大做强,对于积极协调上海(中共一大会址)、韶山(毛泽东故居)、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瑞金(中华苏维埃中央人民政府所在地)、遵义(遵义会议旧址)、西柏坡(革命旧址)、北京(新中国成立)等地,组成初具规模的“红色旅游联盟”具有基础性作用。如果延安“红色旅游”产业做大做强,就可把以上地区当地的红色旅游、包括古遗迹、自然生态、民族风情文化等带入国际旅游大市场,精心打造出强势品牌,其一旦形成上规模、上层次运作态势,就会进一步带动全国28个省、市、自治区1389多个县、区(旗)的红色旅游业全面发展,从而形成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红色旅游大市场、大联盟,并会以其强势产业规模全面提高其在国际旅游市场的竞争力,亦为这些区域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创造了有利条件。全国“红色旅游”需要大手笔、大气派、大势力的高水平企业集团组织运作。只要将全国28个省、市、自治区的红色旅游业,打造成国家众多贫穷落后地区国民经济不可低估的新的经济增长点,其就会对彻底改变原革命老区经济普遍比较落后局面、提升全国经济社会整体科学发展水平、提高中华民族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中的凝聚力和竞争力、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产生巨大推动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