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十年,韶山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变,主席,我们没有辜负您的期望!如今的韶山村农民富、村庄美、环境优、风尚好,这就是我们向建国六十年献上的礼物。”仰望墙上的毛主席画像,毛雨时心情久久不能平复。
作为毛泽东家乡的代表、韶山村党总支书记,毛雨时受邀进京观礼国庆六十年大典。毛雨时说,六十年前的今天,新中国缔造者毛泽东在天安门城楼上用厚重的湘音宣布新中国的成立,从那一天起中国人民真正翻身做主人;六十年后,自己带着韶山村建设的丰硕成果向北京汇报,希望可以告慰主席在天之灵。
毛泽东出生在湖南湘潭的韶山村。新中国成立后,这方不到五平方公里的土地依旧贫穷落后,没有因为主席而得到“特殊”照顾。一九五九年六月,阔别家乡三十二年的毛泽东重回家乡看望父老乡亲时,写下了“为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的壮丽诗句,这既是对韶山的赞许,也是期许。
“主席在世时,没有为家乡谋一点私利,但主席舍小家、为大家的奉献精神却是留给我们的永久精神财富。”毛雨时回忆,上世纪八十年代初,韶山村仍是“人多田少,产量不高,常吃返销”。随着家庭承包制的推行,温饱问题解决了,村民却产生了温饱即安、守土为本的自足情绪。一九八零年,村民年人均纯收入仅二百九十元。
高中毕业后回乡、在泥巴里爬滚多年的毛雨时被村民一举推到了村委会主任、党支部副书记的位置。如何解决人穷观念旧,带领村民致富成为他首要考虑的问题。
毛雨时至今都忘不了一九八四年初春的一个晚上,韶山村党支部一班人聚集一堂,讨论如何利用韶山作为伟人故里、流动人口多的优势开展经商致富的热烈场景。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毛雨时最终顶着“不务正业”的压力大胆地提出“解放思想,走商品经济的路子”。从此,旅游餐饮店、红色纪念品店如雨后春笋般在韶山村林立,以“毛家”命名的餐馆更是成为当地的特色招牌。
如今,韶山村人已甩掉了穷帽子,走在勤劳致富的前列。韶山村早在一九九七年就达到小康标准,是湖南最早的“小康村”之一。二00八年,该村集体企业产值过亿元,村集体收入达二百七十九点五一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九千四百五十二元。水泥公路已通到了每家每户。许多农户家里还用上了沼气、太阳能,污水、垃圾也是统一排放、统一运送。六十岁以上的村民,每人每年还享有几百元的补助。手机、空调、电脑、汽车等高档消费品,也早已走入寻常百姓家。
总结韶山村六十年的发展经验,当了三十年村干部的毛雨时认为,最重要的是坚持按照党的方针政策办事,抓住机遇大胆改革,同时要不断提升素质,与时俱进。
“我们也走过弯路,曾经在改革开放之村大兴建设,没有注意对故居及周边环境的保护,造成了不良的影响。最终,韶山村人民还是为维护主席家乡形象牺牲小我利益,主动将毛泽东故居周边饭店拆除,还原历史原来面貌。”毛雨时说,今后韶山村的建设都将严格按照党的方针政策办,因为它不仅仅属于韶山人民,更属于全中国乃至全世界。
一九九五年建成的毛泽东纪念园是韶山村人抢抓历史机遇谋发展的典型成果。毛雨时说,当时有人提议学外地兴建微缩景园的成功经验,把毛主席经历的主要革命纪念地浓缩起来建园,自己也曾到北京的“世界之窗”参观过,琢磨着如果村上建一个缩微公园,既能丰富韶山的景点内容,又能增加集体收入,是个两全其美的好事。
资金问题是当时最大的困难。为了集资,毛雨时发动村民拿出了多年的积蓄,并争取了企业、银行的大力支持,筹集资金三千余万元。从论证到建成,最终只用了不到二年时间,一座包含十五个革命纪念地景点、再现毛泽东从走出韶山到建立新中国大半生的奋斗历程的毛泽东纪念园于毛泽东诞辰一百零二周年纪念日开园。“如果不是当时一鼓作气,大胆筹资,毛泽东纪念园不可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建成。”
|